1954年,吴氏太极的代表人物吴公仪突然发报说:“从南到北,未逢敌手。”这份声明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7-16 11:27:01

1954年,吴氏太极的代表人物吴公仪突然发报说:“从南到北,未逢敌手。”这份声明发出去以后,瞬间惹恼了无数的江湖人士,大家都是混江湖的,你这话说得也太欠扁了吧,于是众人跃跃欲试,准备找机会跟他过过招。 吴公仪1898年出生在北京,满族人,家里可是武术世家。爷爷吴全佑是吴氏太极拳的开山鼻祖,爸爸吴鉴泉把这门功夫发扬光大。吴公仪从小就泡在太极拳里,可惜爷爷走得早,他和弟弟吴公藻拜在了杨氏太极拳大师杨少侯门下。杨少侯教的是“小架”太极,动作紧凑,实战性强,吴公仪算是得了真传,尤其擅长关节技和化劲。 他的人生履历也很硬核。1919年,吴公仪被山东军阀屈映光请去当武术总教练,教得风生水起。1924年,又在张宗昌手下当搏击队教官,那时候就已经名声在外了。后来,他跑去上海精武体育会当教习,还在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教过太极拳。1933年,他和弟弟在湖南国术馆干副馆长,把太极拳往南方推了一把。1937年,他到了香港,开了鉴泉太极拳分社,1942年回上海,1948年又回香港复社。这家伙忙得不亦乐乎,还改进了太极拳初级套路,把动作变小、站姿调高,方便老年人学。他还弄了个“四角”推手法,专门练技击精准度。1942年起,他接手吴氏家族“掌门人”,干到1970年去世,把太极拳传承得妥妥的。他的几个孩子,吴大揆、吴大齐、吴艳霞,也都成了太极拳老师,家族香火没断。 再来说陈克夫,这位是西藏白鹤拳的高手。别搞混了,这白鹤拳跟福建那套不是一回事,起源于15世纪的西藏,招式模仿白鹤,长臂扫荡,杀伤力不小。陈克夫生在20世纪初,广东台山人,在澳门长大。他不光会白鹤拳,还把西洋拳击的步伐和日本柔道的擒拿融了进去,风格挺杂但很实用。在港澳一带,他算是个响当当的角色,实战能力没得说。1954年,吴公仪那句狂话一出,陈克夫坐不住了,觉得自己得站出来给白鹤拳挣口气。他挑战吴公仪,就是想证明,谁才是真功夫。 陈克夫的生平资料没吴公仪那么详细,但从他后来的表现看,功底绝对扎实。这哥们儿不光有硬实力,还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敢跟太极宗师硬刚,胆识够大。 1954年初,吴公仪在香港接受采访,扔出一句“从南到北,未逢敌手”。这话听着就欠收拾,武林人士哪能忍?江湖上顿时炸开了锅,大家都觉得这家伙太狂了。陈克夫一看,这不就是个机会吗?他跳出来喊话,要跟吴公仪比划比划。两人隔着报纸开怼,吴公仪自信满满,陈335克夫针锋相对。舆论炒得热火朝天,最后双方签了生死状,决定在澳门擂台上见真章。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签生死状意味着真刀真枪,输赢都得认。 比赛定在1954年1月,澳门某擂台,规则参考西洋拳击,分六回合,每回合三分钟,中间休息两分钟。不能踢、不能摔、不能锁关节,纯靠拳头说话。裁判专业,还有记者和律师盯着,公平性没得挑。这场比武还没开打,就已经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比赛当天,澳门擂台边挤满了人,上万观众等着看热闹。陈克夫先上场,穿白袍子,腰上系着金色拳带,翻绳进来,脱了袍子就开练热身拳,动作快得很,观众直喊过瘾。吴公仪随后出场,黑长衫加身,走路不紧不慢,脱了衣服露出结实的身板,气场稳得一批。两人眼神一对,空气里全是火药味。 这场比武可不只是热闹一阵就算了,它的影响挺深远的。吴公仪靠这场比赛,把吴氏太极拳的名声在港澳打得更响,好多人跑去他那儿学拳。他的儿子吴大揆还拿下了九龙警方的武术教学合同,吴氏太极拳的招牌更硬了。吴公仪后来一直在香港教拳,把改良的套路和推手技法传下去,直到1970年去世,活了72岁。他的孩子和徒弟接着把太极拳发扬光大,没让这门功夫断了根。 陈克夫虽然没赢,但也没丢人。他的硬气和白鹤拳的实力,让不少人记住了他。之后,他在澳门继续教拳,把西藏白鹤拳、西洋拳击和柔道糅合的风格传给了学生。他一直钻研武术,活到2013年,96岁才走。他的努力,让白鹤拳在港澳有了立足之地。 这场比武还掀起了武术热潮。那时候传统武术正被现代生活挤得没啥地位,这场对决愣是把大家的热情又点燃了。武侠小说和功夫电影也跟着火起来,像李小龙这样的后起之秀都受了影响。吴公仪和陈克夫的较量,成了武术史上的一段传奇。 吴公仪1970年去世,享年72岁,算是寿终正寝。他留下的吴氏太极拳,经过改良和传承,至今还有人练。他的子女继续教拳,把家族传统保持住了。陈克夫活得更长,2013年去世,96岁,晚年低调但没闲着,一直在澳门研究和教白鹤拳。两人虽没再交手,但那场比武让他们的名字留在了武术史上。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小牧童那小罡啊

小牧童那小罡啊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