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满分的高考成绩,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无奈下,王德民进入石油大学。6年后,成

墟史往事 2025-07-17 09:05:09

近乎满分的高考成绩,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无奈下,王德民进入石油大学。6年后,成为石油工人。没想到短短一年,他竟让中国石油技术立于了国际前沿!   1955年的高考中,北京学生王德民的高考成绩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他在高考中竟然考了近满分的成绩。   在那个年代,能考出这样的成绩,谁都会情不自禁的评论一句天才。谁又能想到,天才这样的成绩都上不了清华北大。   从小到大,王德民都是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眼中别人家的孩子。邻居们每次见了王德民的父母,都会忍不住问:“你家究竟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听话学习成绩好,干啥啥行。”   儿子优秀,父母也开心。每次提到儿子,他们也是一脸骄傲。王德民上高中时,成绩一直高的很稳定。   他的父母在王德民马上要高考的那一年,咨询过班主任:“老师,我们的孩子能考上清华北大这种顶尖学府吗?”   也不怪王德民的父母担心,国内人才济济,学习好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担心相比其他学生,儿子上清华北大机率不高。   但老师却给了他们一个肯定的答案:“就王德民的成绩,两所学校都没问题,你们就等着到时候收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吧。”   老师的话让王德民的父母仿佛吃了定心丸,他们也打心底里认为儿子能考上清华北大。果然高考成绩出来时,王德民父母更高兴了。   如果将近满分的成绩都上不了清华北大,那清华北大得招多优秀的学生。无论让谁评论这个成绩,都会说清华北大稳了。   王德民考了将近满分,在学校都出名了,老师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给王德民发了恭喜,还让他好好选择大学,看是想去清华还是北大。   似乎所有人心里都认定了,这样的高考成绩,清华和北大都挤破了头争抢,就连王德民也是这样认为的。   谁也没想到,王德民近乎满分的高考成绩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理由是,王德民是混血儿,这样的身份和外貌会引起外界的质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王德民的父母听到这个理由气不打一处来,儿子为了高考考一个好成绩,十多年寒窗苦读,学习成绩优异,竟然被这样的理由拒绝。   他们尝试挽回,写信告诉清华北大的招生办:“孩子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瑞士籍华人,王德民是混血儿很正常,你们不能剥夺他上学的权利。”   可写信也没有用,王德民还是与清华北大失之交臂。无奈下,王德民决定不去清华北大,国内有那么多学府,他不一定只不能在清华北大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1955年,九月份开学之际,王德民进入了北京石油学院的钻采系采油专业。刚入学时,学校的学生就把王德民当成了他们的“话题人物”。   一个高考近满分的学生,没有去清华北大反而来了他们这,学生和老师们都充满了好奇。有的学生认为王德民“傻”。   老师们不了解情况的,也是觉得王德民这个人才有些可惜,但对于学校来说却是个好事,人才哪个学校都想要。   王德民没有掩饰自己没有被清华北大录取的事实,也告诉了大家自己是喜欢这所学校,这所专业才来了这里。   在这里几年的时间,王德民丝毫没有松懈过,学习上,他一直在班里位列前茅。老师们有什么课题研究,也会让王德民参与,这些经历都让王德民得到了快速成长。   6年后,王德民来到了大庆,成了一名石油工人。父母觉得这份工作苦离家也远,想让他换个更轻松的工作,王德民都拒绝了。   无论是学校还是工作,王德民都善于发现问题,在这里工作不久,他就发现了算油井油压力的的“赫诺法”效率太低了。   他和工人们探谈这个问题,别人都没当回事:“这可是国际通用的算法,效率够高了,要不然,你自己想出个更高效率的算法。”   工人们只是开玩笑,没想到,王德民竟然真的研究出了一套新算法,不仅效率高误差也小,这种算法后来被称之为“松辽法”,而他的这一研究也让中国石油技术立于了国际前沿。   事实证明,清华北大没有录取王德民是他们的损失,王德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只要努力奋斗,在哪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0 阅读:0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