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补汤化裁,调补肝脾肾,孩子排石促健康 小时候,我常跟着祖父穿梭于乡间小道,挨家挨户给人瞧病。那时的我满心困惑,祖父每日不辞辛劳,有时不仅分文不取,遇上家境贫寒的患者,还会自掏腰包贴补药费。 那时我心里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赚好多好多钱!然而,时光流转,如今我投身中医行业已近三十载。当我目睹无数患者,尤其是那些被病痛折磨的孩子,在治愈后露出灿烂笑容、满心感激地向我道谢时,我才真正领悟到祖父当年无私奉献的意义,这是再多金钱都无法衡量的珍贵。 行医多年,我接诊过形形色色的小患者。孩子的健康,时刻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弦。就拿之前遇到的一个小患者来说,他才10岁,却已被胆结石困扰许久。孩子时常感到右上腹隐隐作痛,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剧,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父母心急如焚,带着他四处求医,跑遍了各大医院,做了各种检查,虽然明确了胆结石的诊断,可面对孩子幼小的身体,手术风险让家长忧心忡忡,而保守治疗的效果又不太理想。看着孩子被病痛折磨得日渐消瘦,父母心里满是无奈与心疼。 在与孩子和家长深入交谈,并仔细检查后,我发现孩子除了胆结石的症状外,还存在消化功能不佳的情况。孩子平时挑食严重,稍微多吃一点就腹胀、腹痛,大便也不规律,时而干结,时而稀溏。而且孩子体质较弱,容易感冒,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 再观察孩子的舌头,齿痕,舌淡胖,有裂纹,苔浊腻干燥,侧红。综合孩子的整体状况,我判断孩子胆结石的问题,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认为,“胆石之因,在肝郁、脾虚、肾亏”。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胆汁疏泄失常,就容易形成结石;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浊与胆汁相互胶结,也可导致胆结石的发生;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气不足,则全身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也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为胆结石的形成创造条件。 基于以上分析,我决定以经典的“三补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化裁。三补汤原本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具有益气固表、健脾补肺的功效。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我开出了如下方剂:黄芪、白术、防风、柴胡、郁金、熟地黄、山药、茯苓、陈皮、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大枣、生姜等。考虑到孩子难以接受苦涩的药味,我特意在方剂中加入了甜叶菊来调和口感,并将药物制成中药免煎颗粒剂,方便孩子服用,每日2剂,水冲服。 孩子服用十天后前来复诊,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孩子右上腹疼痛的次数明显减少,恶心、呕吐的症状也基本消失,食欲有所改善,精神状态也比之前好了很多。不过,查看孩子的舌头,发现舌苔仍偏白腻,齿痕舌依然存在,脉象也稍显细弱。于是,我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加重了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药物剂量,以进一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又经过一个月的调理,孩子的情况有了更大的改善。基本上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了,食欲大增,体重也增加了3斤。此时,我根据孩子的恢复情况,再次调整方剂,加强了疏肝理气、补肾利胆的作用,促进胆汁的正常排泄,帮助溶解和排出胆结石。 在持续调理到第3个月的时候,孩子去医院复查,结果显示胆结石的体积明显缩小;到了第6个月,奇迹发生了,胆结石竟然完全排出了体外!孩子妈妈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我的手不停地说:“我们去了那么多大医院,花了那么多钱,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没治好,没想到最后靠几副中医方子就把孩子的病治好了,真是太感谢您了!” 看着孩子恢复健康后活泼可爱的样子,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这也让我更加坚信,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只要我们精准辨证,合理用药,就能为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补心阳,才是调理脾虚的不二法门,用对了,没有治不好的脾胃病旧年冬月,笔者在徽州一
【13评论】【28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