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月入3000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白岩松反问专家:如果月入3000 就算中等收入,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 4亿,为什么好多人都拒绝承认自己已经进入中等收入人群?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80后、90后,在大城市里生活,说白了,过得并不宽裕。 外表看着体面,比如穿着得体、工作在写字楼、周末偶尔打卡咖啡馆,朋友圈晒的生活照片光鲜亮丽。 可这背后,是每个月捉襟见肘的生活。花销一大堆,工资扣掉房租、交通、日常基本支出后,口袋里剩不下多少钱。换句话说,表面上看和“中产”沾点边,实际感受却差得远。 3000块到底够不够,其实还得看地区。如果是在小县城,日子也许还能将就着过下去,省着点还能凑合着攒点钱。 但在北上广深,房租就能吃掉工资一大半,更别说买房看病、孩子上学这些更大的开销了。 有的人为了生活只能精打细算,还得靠父母接济。偶尔生个病、家里有点事,这点工资根本不顶用,磨到月底连吃顿像样的饭都得考虑半天。 过去有些人,赶上了分房、工作铁饭碗的年代,或者改革开放的红利期,下海经商还真能挣到钱。 现在的年轻人,却是另一种压力。就业难、收入起步低、福利减少,到了三十五岁还得担心被公司淘汰。 996加班加点,前途焦虑感却越来越重。即便幸运有份工作,时时刻刻还得想着跳槽和升职,否则生活只能不断被压缩到最低标准。 看似不错的工资,经不起高强度的生活成本,后劲越来越不足。更多时候,只要房贷车贷、孩子兴趣班和父母生病这些事凑到一起,那点工资分分钟就消失了。 即便勉强算作“中等收入”,但抗风险能力几乎为零,根本没有多少人能把自己和“中产”一词联系起来。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和地方也在想办法。工资指导线、消费券等福利措施陆续出台,确实能让一部分人稍微轻松点。 从2020年到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一步步增加,这说明社会发展没停步。但如果物价、房价、教育、医疗这些开销依然高企,工资就算涨了一点,对普通人来说压力也没减多少。 真实的中等收入感,不在工资单上的数字,而在于能否安心看病,孩子上学是否无忧,生活有没有一点余地去安排自己的兴趣和未来。 一家公司试着给员工全员涨薪,结果员工更稳定也更有干劲,企业效益也提升了,周围消费也跟着活跃。 这说明收入提升,确实能刺激更广泛的经济良性循环。但只有加薪远远不够,房子、教育、医疗这些“大头”支出不降下来,普通人的钱包总是会被拖后腿。 说到底,中等收入不是专家嘴里的某个数字能简单定义。它不仅仅是赚多少,还包括生活有没有保障、遇事有没有底气、能不能随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向。 对普通人来说,期望的“好日子”不是光能维持温饱,而是能有尊严、有余地地生活。 社会要真正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需要的不光是工资走高,更要把靠天吃饭的风险降到最低,把高昂的生活成本降下来。 只有这样,四亿“中等收入”,才不只是挂在嘴上的数字,而真能让人心里踏实。
万万没想到,郎咸平又爆猛料!这次盯上宗庆后的“接班谜题”,说他根本不想让儿子接班
【1评论】【4点赞】
清扬
专家每个月拿多少?
沙漠里的欧阳锋
说明该专家应该是个汉奸,才会如此“何不食肉糜”。
愉快庚新
因为都是“被平均了”成了高收入人士了
用户18xxx01
其实想证明砖家的话对不对很简单,让砖家工资每月只发三千块一家人在城市住三年,然后再听砖家怎么说就可以了。
用户15xxx64
专家说的没错啊,这正是说明了中国大部分人收入底下。
RainDream
中产就是捉襟见肘
用户16xxx30
3000就是中等收入啊,那5000的高收入群体去相亲应该很吃香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