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然而,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没有动静!紧急关头,领导下令:弃机跳伞,然而杨国祥一个举动,竟然挽救了我国几十亿的损失...... 1971年12月30日下午,西北核试验基地阳光刺眼,戈壁滩上安静得出奇。空军飞行员杨国祥钻进强五战斗机的驾驶舱,准备执行一个史无前例的任务——投掷中国第一颗实战氢弹。 这场试验关乎国家核武器的发展,意义重大。飞机轰鸣着升空,直奔罗布泊靶场。 杨国祥是老资格飞行员,参加过抗美援朝,飞行经验丰富。他按照训练反复练习的步骤,接近目标区域,解除氢弹的四道保险,然后按下投弹按钮。 飞机震动了一下,但氢弹纹丝不动。杨国祥心里一紧,再试第二次、第三次,还是不行。基地指挥部要求做应急操作,可炸弹死死卡在机腹,根本下不来。 这时飞机油料告急,只剩不到四十分钟的续航时间。地面发出明确指令:弃机跳伞。这个命令稳妥,但杨国祥犹豫了。 氢弹已经解除保险,一旦无人飞机坠毁,炸弹可能在地面爆炸。到那时候,整个基地可能瞬间夷为平地,周边科研人员、部队官兵,少说两千多号人得搭进去,连周围环境都完蛋。 跳伞自己安全了,可国家花费的巨资、科学家的心血全泡汤。杨国祥果断决定带弹返航。他用电台报告指挥中心,要求降落。 指挥部短暂沉默后批准,但所有人明白这多危险。炸弹离地面近,降落稍有颠簸就可能引爆,飞行员、机场跑道都可能瞬间消失。 飞机掉头回基地的路上,气氛紧张到极点。杨国祥关掉非必要电路,把飞机降到最低高度,小心翼翼控制姿态,避免颠簸。 基地那边紧急清场,跑道腾空,只留少数人指挥。飞机掠过戈壁上空,油表指针一路下滑,每一秒像刀子划过心跳。 塔台上的人透过望远镜看见机腹挂着炸弹,大气都不敢出。 杨国祥脑子里全是数据:高度、速度、油量,没时间想别的。他稳稳操控着飞机进入降落轨道,手心里全是汗。 快触地时,他拉平机头,放下起落架,轻触跑道。轮子摩擦出刺耳声,减速伞张开,飞机最后停稳在跑道尽头。 炸弹挂在机腹下,离地面只有一点点高度,却安然无恙。人群静了几秒,爆出欢呼。 飞机落地后,技术员赶紧检查。发现故障在投弹装置的电路系统,内部短路导致按钮失灵。修起来不复杂,很快就搞定。 基地很快安排第二次任务,1972年1月7日,杨国祥再次登机起飞。这次他提前做了细致检查。飞机穿越厚云,直奔罗布泊上空。 杨国祥稳住神,解开保险,按按钮时手心干爽。氢弹稳稳脱离机腹,落向靶心。一声巨响,蘑菇云冲天而起。场面震撼,所有在场人员激动异常。这次成功标志中国核武器迈出实战化一步。 杨国祥,云南玉溪农家出身,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参军。20岁进航校,成为第一代空军飞行员。抗美援朝战场打过空战,积累近三千小时飞行经验。 晋升团长后,技术过硬没得说。70年代中国处境险峻:美国核威慑、苏联边境屯兵百万,公开威胁要用核武打击。 1964年原子弹成功后,氢弹项目加紧推进。试验任务交给杨国祥,不光因为他技术老道,还因他责任担当。 准备阶段他封闭训练一年多,投弹动作练到肌肉记忆。 那次事故在1971年底发生,谁也没料到电路短路。杨国祥事后说,带弹返航全凭经验直觉,不是瞎冒险。 事件平息后,内部处理低调。杨国祥拿了二等功,但国家保密要求严,故事没外传。直到2017年88岁杨国祥去世,细节才逐渐披露。
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然而,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
瑶凤栖琼枝
2025-07-17 20:14:09
0
阅读:76
昌慧法师
这就是我们的共和国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