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毛主席躲进了一农妇家,可谁曾想,敌人搜查时,农妇却直接说:“你们要找

墟史往事 2025-07-18 10:22:34

1933年,毛主席躲进了一农妇家,可谁曾想,敌人搜查时,农妇却直接说:“你们要找的人就是他!”就是这一句话,让她在26年后收到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凝视]

1933年深秋,湖北通城黄袍山脚下的夜珠窝村里,住着一位叫黄菊喜的农妇。村民们都叫她黄菊妈,因为她不仅照顾自己的孩子,还经常帮助邻里解决困难。

红军进驻当地后,黄菊妈看到这支队伍纪律严明,经常帮助村民挑水劈柴,与之前见过的军队截然不同。从1930年开始,她陆续送五个子女参军,其中最小的女儿参军时年仅十六岁。

那个改变命运的夜晚,黄菊妈听到约定的敲门声后开门,发现是一位需要帮助的同志。此时村外传来脚步声,情况十分紧急。她迅速安排这位同志藏身,并用旧衣物做了掩护。

很快,持枪的团丁冲进院子搜查,面对威逼,黄菊妈机智地指向刚从田里回来的二儿子吴朝炳。这个22岁的红军排长立刻明白了母亲的用意,主动承认身份被带走。次日清晨,山谷里响起枪声。

这样的牺牲在黄菊妈家并非个例,大儿子吴朝义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英勇殉职,三儿子吴朝福在长征途中为保护伤员牺牲,两个女儿也分别在执行任务时遇难。五个子女全部为革命献身,年龄最大的仅25岁。

黄菊妈的身份暴露后,敌人对她进行了残酷迫害。即使在严刑拷打下,她也从未透露半点革命秘密。乡亲们后来凑钱救出她时,发现这位坚强的母亲双手已经致残,却依然坚持为游击队做鞋、传递情报。

1959年国庆前夕,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送到夜珠窝,黄菊妈受邀参加国庆庆典,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主席握着她满是老茧的手,对她培养的优秀子女表示赞扬。

晚年的黄菊妈经常向年轻人讲述革命往事,她家堂屋里挂着五个子女的照片,每当有人问起时,老人总会说他们的牺牲很值得。这些年轻的面孔永远定格在二十多岁,背景分别是井冈山、大渡河、延安等革命圣地。

如今黄袍山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黄菊妈使用过的纺车和她五个子女的立功证书。玻璃柜中那件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衫上,别着一枚已经氧化的红军徽章。据介绍,这是老人珍藏一生的宝贝,来自她最小的女儿。

黄菊妈的故事让人深思:究竟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一个母亲承受如此巨大的牺牲?又是什么力量让普通农家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洪流?

从个人角度看,黄菊妈选择背后体现了那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她常说的一句话道出了答案:没有大家,哪来小家。这种家国情怀和集体意识,正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

从历史角度看,黄菊妈一家的经历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牺牲奉献,汇聚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他们用血肉之躯铺就了新中国的建设道路。

从社会角度看,这样的红色家庭故事承载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和平年代,这些故事提醒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

类似黄菊妈这样的革命母亲,在中国革命史上并不罕见。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母爱的伟大,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女性的坚韧品格。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走过黄袍山的青石小径,仿佛还能听到那个年代的回声,每一块石头都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每一处遗迹都述说着不朽的传说。这些有形的纪念物背后,承载的是无数无名英雄的精神丰碑。

你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如何传承这种家国情怀?面对困难时,你会选择像黄菊妈一样坚守信念吗?

0 阅读:120

猜你喜欢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