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年,20岁的苏轼带着弟弟进京赶考。看看参考人数就可以知道苏轼这一届有多难!名副其实的千年科考第一榜啊!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年出生在四川眉山。家里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大器晚成的文豪,和苏轼、苏辙并称“三苏”。母亲程氏知书达理,祖父苏序性格豁达。苏轼小时候就聪明得不行,8岁进天庆观读书,跟道士张易简学经史子集。母亲拿东汉范滂的故事激励他,父亲教他写古文,错一个字就得重抄。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感情好,小时候常一块儿在眉山田野玩耍,改个对联都能让人拍案叫绝。到20岁,他已经满腹经纶,文笔了得,带着弟弟信心满满进京赶考。 那年是宋仁宗嘉祐二年,科举在汴梁开考,主考官是文坛大佬欧阳修,副考官有韩绛、王珪,点检试卷的梅尧臣也是诗坛高手。这届考试规模空前,全国才子挤破头,参考人数估计好几万。考试从正月初六持续到三月初五,贡院外人山人海,书肆生意火爆。苏轼和苏辙住的是简陋客栈,每天早起复习,考试时拿出看家本领。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引经据典,思路清晰,最后名列第二,仅次于状元章衡。欧阳修看卷子时还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给了第二,后来发现是苏轼,夸他“当出一头地”,这词儿后来就成了“出人头地”的由来。这届科举出了张载、程颢、曾巩等一堆牛人,含金量高得吓人。 科举中榜后,苏轼正式踏上仕途,先在凤翔当判官,后来到杭州做通判。在杭州,他干了不少实事,疏浚西湖,修了“苏堤”,还管好了“钱塘六井”,老百姓都念他的好。他还写下《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从此多了份诗意。可惜好景不长,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抓,罪名是诗里讽刺朝廷,在御史台大牢蹲了100多天,差点没命。出来后被贬到黄州,在那儿他建了“东坡雪堂”,自称“东坡居士”,开荒种地,写下《赤壁赋》《定风波》,心态豁达得让人佩服。后来又被贬到惠州、儋州,他在海南教书,传播文化,硬是把苦日子过出了滋味。1101年,苏轼在常州去世,66岁,留下一堆诗词、书法和画作,影响了好几代人。 苏轼的官场生涯真是起起落落。刚开始还算顺利,但“乌台诗案”是个大坎儿,差点把他整垮。之后贬来贬去,从黄州到海南,日子过得艰难。可他偏偏不服输,走到哪儿都干点实事,像在杭州修苏堤,在黄州开荒种地。他在政治上吃尽苦头,但在文学上却大放异彩。他的诗词散文不端着,接地气又深刻,像《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奔放,《定风波》又透着淡定从容。后人评价他,说他是宋代文学的顶峰,一点不夸张。 苏轼不光是个才子,还是个文化符号。他的诗词文章影响了宋代文风,连后来的元明清都有他的影子。他的书法自成一派,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还懂美食,“东坡肉”现在还是名菜。他在海南教书,把中原文化带过去,对当地影响不小。甚至日本、朝鲜的文人都崇拜他,他的作品传到海外,成了中华文化的名片。
宋朝能活300多年,就是因为赵构及时作出决策,不救开封。否则大宋全部兵马都会葬送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