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央视主持人赵保乐被借调到北京。为了省钱,他和妻子睡在汽车配件仓库里。调入央视困难重重,没有人脉的他想到了老乡倪萍。妻子说:“咱们和倪萍非亲非故的,她会帮咱们吗?” 赵保乐1958年10月出生于青岛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京剧爱好者,家中常有戏曲回响。他七岁便在父亲的胡琴伴奏下登台唱京剧,嗓音虽稚嫩却赢得邻里好评。初中时,他开始尝试说相声,在学校礼堂的木台上逗得同学捧腹,展现了曲艺天赋。高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食品厂做售货员,白天忙于柜台,晚上在煤油灯下创作相声段子。1980年代初,他在工厂文艺汇演中表演单口相声《醉酒》,引得职工笑声不断,青岛曲艺团老团长当场决定招他入团。 1979年,赵保乐正式成为青岛市曲艺团专业相声演员,月薪四十二块五,生活清苦。他奔波于青岛的大小剧场,最忙时一天演出三场,嗓子哑了也坚持上台。1985年,他为《大众日报》撰写新闻稿,一年发表四十多篇,展现了惊人的创作力。在曲艺团期间,他结识纺织厂女工王一舟,两人很快结婚,婚礼极为简单,仅用攒下的粮票去北京拍了张合影,吃碗炸酱面就算庆祝。 1989年,北京相声演员冯巩来青岛演出,在后台看到赵保乐即兴编段子,引得众人开怀。冯巩与他彻夜长谈,决定借调他到北京。曲艺团领导索要每月三百块借调费,冯巩毫不犹豫拿出两场演出报酬,助他迈出北上第一步。 1990年,赵保乐带着妻子王一舟来到北京,满怀憧憬却遭遇现实考验。为了省钱,他们租下郊区一个废弃汽车配件仓库居住,条件极其艰苦。吃饭常是一袋方便面两人分食,偶尔加点咸菜。赵保乐被借调到广播艺术团,白天跑腿写稿,晚上回仓库创作,生活拮据却未放弃梦想。 进入央视是赵保乐的终极目标,但国家级媒体门槛高,竞争激烈,他无人脉无背景,处境艰难。在走投无路时,他想到同乡倪萍。倪萍是青岛人,已是央视知名主持人,颇具影响力。两人并无深交,但同乡情谊让他决定一试。王一舟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倪萍未必会帮素不相识的他们。赵保乐却不愿放弃,连续三天在央视东门传达室等候,顶着冬日严寒坚持守望。第四天,倪萍录完节目见到他,停下脚步听他说明来意,随后拿着介绍信找到人事处领导,谈了两小时,终于为赵保乐一家争取到进京指标。 1993年春节前,央视后勤分给赵保乐夫妇一间十三平米宿舍。搬家时,冯巩带徒弟帮忙,姜昆送来二手电视机,赵保乐的奋斗终于有了落脚点。 央视生涯的起步与高光 进入央视后,赵保乐的才华逐渐显现。他加入《艺苑风景线》栏目组,负责写串场词和策划节目,常熬夜改稿。之后,他参与《曲苑杂坛》筹备,工作强度极大。有次为赶制五一特别节目,他三天未眠,累得靠着剪辑室暖气片睡去。领导赏识他的拼劲,1998年创办《精彩十分》时,点名让他担任主持人。 赵保乐的经历从青岛食品厂售货员到央视名嘴,靠的是勤奋与才华。他在汽车配件仓库的艰难岁月,是无数追梦人现实的缩影。倪萍的援手则让人看到人情的力量。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映照了时代变迁中普通人的坚持与希望,值得铭记。
突发!杨少华吊唁现场出现意外,前央视导演灵前失控,看着杨老先生的遗像,越说越激动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