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北大才女王承书一家登船回国,被美国工作人员要求开箱子、脱下衣服。没想到,就在她穿好衣服登船时,对方突然一把抓住她6岁的儿子:你可以走,但孩子不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承书,1912年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颖,对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充满热情。 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1934年以全校最高分毕业,随后留校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并担任助教。她的学术之路充满光彩和前景。 1941年,王承书远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乔治·乌伦贝克,钻研气体运动理论。 1944年,她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并与导师共同提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一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关注,令她成为学术界冉冉升起的明星。 许多人坚信,如果她选择留在美国,未来极有可能摘得诺贝尔奖的桂冠。 然而,正当学术前途光明之际,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深深触动了她的心。她毅然决定回到祖国,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回国的决定并不容易。1950年代的美国政治环境异常严苛,尤其对华裔科学家实施严格的监控和限制。 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多次申请回国许可,均遭拒绝。与此同时,他们担心万一无法归国,便秘密将大量科研资料寄回中国,以免科研成果断裂。尽管遭遇重重阻碍,夫妻二人始终未放弃,七年的坚持最终换来了1956年的许可。 那一年,SS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停靠在旧金山码头,王承书一家满怀期待地准备登船。然而,令人心寒的刁难接踵而至。美国官员先是要求他们开箱检查,箱内物品无非是衣物和生活用品,然而对方似乎仍不满足,竟要求王承书脱衣搜身。 这种带有羞辱性质的检查令她身心俱疲,却仍然咬牙配合。正当她重新穿好衣服准备带着年幼的儿子登船时,官员突然抓住了孩子,坚称孩子拥有美国国籍,不能随家人一起离境。 这一突发事件使得气氛骤然紧张。王承书深知,如同钱学森曾被美国拖延多年才能回国一样,她自己和家人也将面临艰难抉择。但对孩子的保护是她无法妥协的底线。 此时,丈夫张文裕挺身而出,以冷静和智慧与官员周旋,动用了各种关系和渠道施压,经过反复交涉,美国方面最终放弃了对孩子的国籍限制。全家得以顺利登船,离开这片令他们痛苦不堪的土地。 回到祖国后,王承书立即投身于科学事业。1956年,她加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同时在北京大学任教,培养新一代科学人才。 1958年,她调入原子能研究所,致力于热核聚变的研究,并且赴苏联学习先进核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国内相关科研水平。 1964年,她参与核工业部第三研究所铀同位素分离项目,尽管条件艰苦,但她和团队攻坚克难,成功提取高浓缩铀,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泽东亲自赞扬她是“巾帼英雄”,这既是对她个人贡献的认可,也彰显了她作为女性科学家的非凡成就。 然而,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王承书在西北荒漠地区工作十四年,面临极其恶劣的生活条件和长期与家人分离的煎熬。即便如此,她依旧坚守岗位,顽强奋斗。 1978年,她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培养了大批后继人才,推动国内物理学科的发展。退休后,王承书和丈夫将毕生积蓄捐赠,用于支持西藏地区的教育事业,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 1992年,丈夫张文裕去世,王承书晚年饱受白内障之苦,但她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始终未变。1994年,王承书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 她的遗嘱中明确表示不举办丧事,书籍和科研笔记全部捐赠给科研机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积蓄全部用于希望工程。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将个人荣誉和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后。 王承书的故事不仅是一位杰出科学家的成长史,更是新中国科学事业初创时期艰难奋斗的缩影。她七年坚持回国的决心,她在面对美国刁难时的坚毅,她为核事业默默奉献的十四年艰苦岁月,以及晚年无私捐赠的高尚情操,构成了她一生最闪亮的篇章。 在那个风云变幻、国际形势复杂的年代,她选择了回归祖国,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成为无数中国科学家的楷模。她不仅以卓越的科研成果推动了国家的科技进步,更以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谱写了一曲关于忠诚与奉献的壮丽诗篇。
1956年,北大才女王承书一家登船回国,被美国工作人员要求开箱子、脱下衣服。没想
幽梦化蝶飞
2025-07-18 16:43: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