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果终于显现!印度现在几乎成了外资的“坟地”了! 最近这些年,印度的外资环境那叫一个惨,曾经雄心勃勃想要成为 “世界工厂” 的印度,如今却让跨国企业叫苦不迭。从手机巨头到汽车制造商,再到能源企业,几乎所有在印度投资的外企都难逃一劫。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说小米和 vivo 这两家中国手机厂商。印度执法局以 “涉嫌洗钱” 为由,冻结了小米 48 亿元人民币的资产,还逮捕了 vivo 的中国员工。印度政府指控这些企业通过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名义非法转移资金,但小米反驳称这些费用是用于授权技术和专利的合法支出。然而,印度法院多次驳回了小米的申诉,导致资金长期冻结,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不只是中国企业,德国大众汽车也遭遇了天价税单。印度税务部门指控大众通过 “零部件分批进口” 规避关税,要求其补缴 14 亿美元税款。大众表示这种模式早在 2011 年就获得了印度政府的许可,但印度突然改变政策解释标准,让企业措手不及。同样,韩国起亚汽车也收到了近 1.7 亿美元的税单,理由是 “错误使用” 自由贸易协定优惠政策。 印度的法律环境更是让外企头疼。英国沃达丰在 2007 年收购印度资产后,被追缴 20 亿美元税款,这场争端历经 13 年才最终解决。法国保乐力加集团至今仍在与印度政府对峙,涉及 2.5 亿美元的税务争议。这些案例表明,印度的税收调查往往演变成长期的法律拉锯战,严重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 基础设施的落后也是一大难题,印度科技重镇班加罗尔面临严重的缺水危机,每日供水量缺口达 5.5 亿升,迫使企业购买昂贵的替代水源,调整生产计划。物流效率低下、电力供应不稳定等问题更是家常便饭,导致企业运营成本飙升。例如,苹果公司在印度组装的手机质量问题频发,零部件合格率仅为 50%,远低于其 “零缺陷” 标准,这与印度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工人技能不足密切相关。 印度政府的单边保护主义政策也加剧了外资的困境,印度试图通过高关税和生产本土化要求推动本土产业发展,但这种做法反而阻碍了外资进入。此外,印度还要求外企开放印度资本入股、任命印度籍高管,进一步限制了外资的经营自主权。 这些问题的后果已经显现,2024-2025 财年,印度 GDP 增速降至 6.4%,创下近 4 年新低。外资净流出近 100 亿美元,卢比汇率多次创下历史新低。2025 年上半年,全球基金减持近 90 亿美元印度股票,印度股市可能出现自 1999 年以来首次连续两年年度资金流出。
印度这是怂了?居然公开向中国服软!一名印度政策界人士坦言:印度如今的处境非常艰难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