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座大桥捐给国家!可谁想到,这桥日均进账400万,一年超10亿元的收入,面对这巨大的财富,他真的会实现承诺吗?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97年6月9日,虎门大桥正式通车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这座跨度超长、工程复杂的大型交通项目吸引了大量媒体和群众关注,开通当天的车流量远远超出预期。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人为一睹工程的壮观场景,有人为了亲身体验这条新的通道,也有人专程关注站在桥头的那位香港商人:胡应湘。 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虎门大桥只是个构想,没人相信这件事真能成,三十亿元的投资,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天文数字。 而且项目涉及悬索桥技术、复杂的地质结构、大跨度施工等难题,国内几乎没有成功先例,外国工程师断言,这种规模的桥在珠江口地区根本无法建成。 胡应湘没有退缩,他不只提出了建桥的计划,还放出承诺:一旦收回成本,将无偿将这座桥交给国家。 在合同上,他拥有虎门大桥的长期运营权,可以持续收取过路费,直到2029年为止,如果按保守估算,一年收益过十亿,几十年下来利润极其可观。 有人暗中观察他何时改变主意,有人公开质疑他的动机,也有人干脆等着看他食言的那天,但这座桥最终如期建成,施工期仅用了五年,比国外同类工程还短,质量不降,投入不减。 从项目立项到建成通车,胡应湘将几乎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在资金周转极为困难的几年里,胡应湘变卖个人资产,削减公司其他业务,甚至通过多方贷款筹集资金,只为维持大桥施工的持续推进。 实业的高层对此感到压力重重,不少合作方对他长期将公司资源倾斜到这个项目表达了不满,资金链断裂时,他不顾反对,顶着巨大压力继续推进建设。 胡应湘之所以如此执着,是因为在多次前往珠三角考察后,他亲身体验过珠江两岸交通的种种问题,当时,江面上只有渡船服务,恶劣天气常导致停航,绕行则至少需要数小时。 他亲自走过这一段路程,也曾因交通瘫痪耽误重要行程,他看到的不只是交通瓶颈,更是一个区域发展正在被人为阻断的现实。 他认为如果能修建起一座跨江大桥,不仅可以打通珠江口南北交通,也能极大提升整个珠三角的物流效率,为制造业、对外出口提供极大便利。 虎门大桥对于区域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所连接的两岸,是广东乃至全国最具活力的产业带之一。 建成之后,从广州到东莞、深圳的运输时间骤减,原本一整天才能完成的跨江货运,在几个小时内可以轻松完成,大批生产基地开始向两岸扩展,交通便利直接带动了产业布局的调整。 东莞、深圳、惠州等城市因此受益,制造业体系更加完善,对外出口渠道也随之畅通,在建造过程中,胡应湘多次深入施工一线,查阅施工进度,检验材料来源,对关键技术节点提出修改意见。 他并非仅作为资金方参与,而是实际插手项目管理,对工程细节近乎苛刻,每当工程遇到瓶颈,胡应湘不是等汇报,而是自己亲自赶赴现场解决问题。 由于涉及多个地方政府协调,他还花费大量时间在北京、广州之间奔波,推动各方签署协议、审批文件、调配资源。 1999年国庆节前夕,大桥单日收费突破历史记录,车流量远超设计初期的估算,早有记者开始追问胡应湘是否还打算兑现最初的承诺,毕竟这笔收入已显现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对此,胡应湘并未作出具体回应,只表示会在合适的时间履行原先的安排,此后的几年里,他仍继续保持对大桥运营的关注,并确保收费系统合理透明,避免出现管理腐败或滥用资源的情况。 到了2005年,大桥建成已满八年,收回投资成本早已实现,就在公众以为他会选择继续获利时,胡应湘突然宣布无偿移交虎门大桥所有权和管理权至广东省政府。 移交文件签署当天,没有仪式,没有庆典,只是简短说明交接流程,官方通报发出后,瞬间引发热议。 虎门大桥自通车以来,累计通车数亿辆车次,货运量和人流量年年上升,成为整个珠三角最核心的通道之一,桥梁不仅连接地理,也串联起产业、城市与资源。 在此之后,国家相继推动了南沙大桥、虎门二桥等扩建项目,整个区域的交通系统得到了全面升级。而虎门大桥的开端,正是那位香港企业家率先跨出的第一步。 胡应湘没有因为这次“放弃收益”而失去什么,相反,他的声誉在内地和香港都大幅提升,多年来,他继续参与各类公益项目,特别关注教育、医疗等基础民生领域,个人及企业累计捐款超过两亿元。 多所学校、奖学金项目、扶困计划由其资助推动,他本人曾多次获得荣誉称号,但始终保持低调,不参与过多公开场合。 至今,虎门大桥仍在不断扩展,而胡应湘的名字,始终与这座桥一起被铭记,对于胡应湘来说,他早已不是那位忙于工地的地产商,也不是追逐利润的实业家。 (主要信源:《广州日报》《南方日报》胡应湘专访实录)
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座
指尖流沙呐
2025-07-18 23:00:0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