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三年,朱元璋女婿梅殷奉诏自驻守地淮安启程,入南京朝觐新君明成祖朱棣。行至半途

海冬谈文 2025-07-19 07:54:58

永乐三年,朱元璋女婿梅殷奉诏自驻守地淮安启程,入南京朝觐新君明成祖朱棣。行至半途,遇上了奉旨前来“迎接”的锦衣卫指挥谭深、锦衣卫千户赵曦。一行人抵京畿笪桥,就在这狭窄桥面之上,猝然之间,变故陡生。据《明史》记载:“冬十月……殷入见,深、曦伺殷上朝,挤笪桥下死。” 光天化日之下,堂堂太祖朱元璋爱女宁国公主之夫、手握重兵的朝廷驸马,竟在皇帝近卫“护卫”下坠落桥下,溺水身亡。消息传开,朝野震动,疑云四起:这究竟是意外失足,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 梅殷其人,身份极其特殊。他不仅是太祖亲自为宁国公主选中的驸马,深受器重,太祖临终前,甚至曾密嘱他辅佐建文帝,并付以“老成忠信,可托幼主”的重任。靖难之役中,梅殷镇守淮安,手握四十万精兵,顽强抵抗朱棣的南下大军,成为朱棣夺取帝位路上的一大障碍。朱棣最终绕过淮安,直取南京。建文帝失踪后,梅殷仍拥兵淮上,直至朱棣以宁国公主血书相胁,晓以利害,梅殷才“恸哭”后被迫归降。朱棣虽表面安抚,称“驸马劳苦”,赐以丰厚赏赉,恢复其俸禄,但内心对这位曾顽强抵抗、威望素著且身负太祖托孤之命的妹夫,其猜忌与忌惮早已深植骨髓。 谭深、赵曦二人,乃朱棣倚重的心腹爪牙,执掌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他们奉旨“迎接”,竟致驸马“意外”坠桥,此等解释实在难以服众。惨剧发生,宁国公主悲愤欲绝,她深信丈夫之死绝非偶然。她不顾一切闯入宫中,径直揪住朱棣的龙袍,厉声质问:“驸马安在?”《明史》生动记载了这一场景:“公主牵帝衣大哭,问:‘驸马安在?’帝曰:‘为主迹贼,无自苦。’”朱棣以“为主除害”四字搪塞,更暗示梅殷有“异谋”,这含糊其辞的辩解,非但未能平息质疑,反而更添疑窦。 迫于公主的激烈控诉与朝野汹汹物议,朱棣不得不下令彻查。他指派刑部详究此案。审理过程中,一个关键人物浮出水面——前军都督佥事许成。此人目击了整个事发经过,他挺身而出,力证谭深、赵曦实为故意推搡,谋杀驸马。在许成言之凿凿的指证下,谭、赵二人百口莫辩,最终被“正典刑”,处以极刑。朱棣为安抚妹妹,亲自下旨为梅殷治丧,追谥“荣定”,并厚待梅殷二子梅顺昌、梅景福,授予官职以示恩宠。表面文章做得十足,似乎给了天下人一个交代。 然而,史笔如刀,真相常隐于细节。《明史》在叙述谭深、赵曦被诛杀后,紧接着意味深长地记了一笔:“帝(朱棣)命户部考公、侯、驸马、伯仪仗从人之数,著为令。”此令看似寻常,实则是朱棣在梅殷死后,立即着手以制度形式严密监控、限制所有勋贵重臣(特别是驸马)的护卫力量,以防再生枝节。这一举措,恰恰暴露了他对梅殷拥兵往事的深刻忌惮与对潜在威胁的未雨绸缪。 更令人疑窦丛生的是,那位仗义执言的目击者许成,事后竟“擢都督同知”,被破格提拔至显赫高位。这超乎寻常的封赏,是朱棣对其主持公道的嘉奖,还是对其“配合”完成某种默契的酬佣?而谭深、赵曦作为直接执行者,固然伏法,但指使他们“迎接”驸马并最终导致惨剧发生的源头指令究竟发自何人?锦衣卫乃天子亲军,若无上意,二人岂敢对帝室至亲下此毒手?朱棣一句轻飘飘的“为主除害”,已然将梅殷定性地为“害”,其心迹昭然若揭。 梅殷之死,虽以谭、赵二凶伏诛、厚恤遗孤而表面上结案,然其背景之特殊——太祖托孤之臣、建文忠臣、手握重兵的驸马;时机之微妙——朱棣登基不久,根基未稳;过程之蹊跷——天子亲卫“护卫”下离奇溺亡;以及事后朱棣那番暧昧不明的表态与迅速收紧勋贵兵权的动作,无不将事件的指向引向一个难以明言的答案:这是一场由最高权力默许甚至授意的清除行动。

0 阅读:129

猜你喜欢

海冬谈文

海冬谈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