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堵打砸中国使馆?中方亮剑,正式发函韩国,这次不是抗议、不是警告,而是动真格了,一纸严正函件送到李在明政府办公桌上! 眼下的首尔,空气里弥漫着压抑,过去人挤人的明洞,不少华人店铺为求安全干脆关门歇业。在首尔开了十五年中餐馆的王老板,就碰上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他的餐厅在外卖平台突然冒出大量差评,几天工夫,线上订单掉了一半。更让他担心的是,现在送孩子上补习班都得提心吊胆,生怕撞上那些举着标语的抗议人群。 王老板的遭遇不是个例,七月初短短一周,首尔就接连发生五起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在华人聚集区,甚至有黑衣人四处游荡,对着路过的华人张口就骂。 而这波骚扰,最终在中国驻韩使馆外演变成了一场蓄意闹剧,一群据称是前总统尹锡悦支持者的人,举着韩国国旗围堵使馆,不仅投掷水瓶、高声叫骂,还有人想翻墙闯入。 可气的是,韩国警察当时就在一旁,眼看他们闹事,却没怎么管。事后,韩国政府连一句正式道歉都没有,反倒轻飘飘地拿“言论自由”当借口。 面对这种场面,中国终于不再只是口头警告,一份最高级别的外交公函,直接送到了韩国政府的办公桌上。 意思很明确:国家尊严和利益,一分都不能让,外交使馆是一个国家的脸面,按国际规矩,东道国必须负责保护,这是全球公认的道理。 可韩国似乎没把这当回事。今年二月,就有一群人跑到中国使馆门口抗议。其实中国一直不想卷入韩国的内部纷争,早在一月份,驻韩使馆还特意发提醒,让在韩中国人远离政治活动。但现在,既然自身的机构和公民安全底线受到了挑战,中国也绝不会退让。 信任的崩塌,其实早有预兆,回顾2017年,韩国不顾中方反复交涉,执意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中方明确指出其雷达会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但韩方置若罔闻。 那次事件彻底改变了中韩关系的温度,赴韩的中国旅游团一夜消失,韩国化妆品卖不动了,双边贸易也开始走下坡路,两国本就脆弱的民间互信,更是雪上加霜。 而韩国政坛内部的恶性循环,则让局面更加复杂。新总统上台先清算前任,几乎成了惯例。尹锡悦执政时追查文在寅,如今李在明上台,更是派出两路人马深挖尹锡悦夫妇的争议事件,意图一举切断其政治后路。 巧的是,就在2025年7月10日韩国司法部门对尹锡悦采取强制措施的同一天,首尔市中心爆发了大规模反华示威。 外界很难不怀疑,这两件事之间或许存在某种关联,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操作。更蹊跷的是,在反华情绪高涨的背景下,李在明的民意支持率竟然逆势上升了2.5个百分点。这背后,恐怕是一些政客在利用反华议题做政治投机,谋取私利。 面对挑衅,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要求韩方“必须切实保障在韩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这句话听着客气,分量却极重,它清晰地表明:你们如果选择袖手旁观,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理。韩国方面顿时陷入慌乱,李在明原本盘算的沉默策略,也随之失效。 此刻的韩国,正身处经济与外交的双重困境,李在明虽然支持率走高,政治上顺风顺水,但在涉华问题上表态却极为敏感。 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激怒国内的激进势力,还可能被保守派扣上“亲华”的帽子,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正盯着这位盟友,向来不乐意见到任何盟友与中国走近。 经济上,韩国零售业日子难过,免税店里再也看不到排长队的中国游客。制造业更惨,来自中国的订单锐减超过六成。 一旦失去中国市场,想找到同等规模的替代者,谈何容易?更何况,中国还手握稀土和庞大消费市场两张王牌。 卢武铉政府时期,韩国凭借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获利颇丰;而尹锡悦政府盲目追随美国,却让中韩关系跌入冰点。如今的李在明政府,被夹在大国博弈的缝隙里,进退两难。 政治博弈的代价,最终还是由普通人承担。中餐馆生意做不下去,导游无事可做,代购从业者更是举步维艰。在韩的华人家长们陷入两难,既想让孩子正常上学,又怕他们在学校受歧视。这些只想安分守己做生意过日子的人,就这样被卷入了政治漩涡。 作为东道主,韩国必须负起责任,“言论自由”不能成为破坏规矩、伤害他人的挡箭牌。韩国首先要做的,是拿出诚意认错,严惩闹事者,给中国一个交代。 更重要的是,必须拿出有效措施,保障使馆和在韩中国公民的安全,杜绝此类事件重演。回望中韩建交三十多年,关系起起伏伏,背后始终是各自国家利益的博弈。 李在明政府的观望态度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才有可能修复两国关系,保障地区稳定,这场风暴恐怕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韩国,别再装糊涂了,这回中国是真的翻脸了。抗议者围堵中国驻韩使馆,喊口号、砸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