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手握重兵为什么不造反呢?现在回头看,其实原因很简单! 韩信出身寒微,年轻时在淮阴街头混日子,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早年他投奔项梁,没捞到啥机会,后来跟了项羽,还是个小跟班,提的建议没人理。他不甘心,改投刘邦,起初干些杂活,比如管粮仓。他脑子活,提出粮食管理新法子,效率高了不少,得了夏侯婴的赏识,升了小官。可韩信觉得自己才华被埋没,干脆收拾包袱跑路。萧何听说后,连夜骑马追他回来,力荐刘邦拜他为大将军。刘邦在汉中设坛,郑重其事地给了韩信兵权。从此,韩信像开了挂,带兵打仗无往不利。 韩信的军事才能真不是盖的。他带兵出陈仓,拿下三秦,灭魏破赵,降燕伐齐,战绩耀眼。背水一战,他以两万兵破赵军二十万;潍水之战,夜里派人堵河,第二天放水淹敌,齐军全军覆没;垓下之战,他设十面埋伏,逼得项羽自刎。这些仗打得漂亮,帮刘邦扫平天下,建立了汉朝。韩信也因此封了楚王,手下几十万兵,风光一时无两。可这么牛的人物,为啥没反刘邦?这得从他和刘邦的关系说起。 韩信封王后,位高权重,手握重兵,按理说反叛的资本够足。可他从没动这心思,原因其实不复杂。刘邦这人,玩权术是把好手,早就给韩信套上了“紧箍咒”。韩信的军队里,将领大多是刘邦的旧部,表面听韩信的,实际上忠于刘邦。韩信想调兵,得通过这些将领,可他们常常阳奉阴违,拖延命令,甚至偷偷向刘邦汇报。韩信不是没试过整顿军务,可每次想动真格,总发现自己使不上劲,军队的命脉其实攥在刘邦手里。 刘邦对韩信的打压也是一步步来的。先是把韩信的楚王爵位削了,改封淮阴侯,名头听着还行,实权却小了不少。接着,刘邦开始收兵权,把韩信的精锐部队一点点抽走,调到自己麾下。韩信的军队慢慢被拆散,剩些老弱残兵。他想召集旧部商量对策,可发现很多人已经被刘邦调走。有次他试着联络陈豨,打算搞点动作,结果还没开始就被人告密,计划泡汤。刘邦这招釜底抽薪,让韩信手里虽有兵,却调不动,造反根本没戏。 再说韩信自己,他也不是没毛病。这人打仗是天才,可为人处世有点傲气。朝堂上,他说话常不留情面,动不动就怼同僚,搞得大家都不待见他。有次宴会上,他大谈兵法,把其他将领贬得一文不值,弄得气氛尴尬,群臣都疏远他。韩信这种性格,注定在朝中没啥盟友,想拉帮结派对抗刘邦,根本没人捧场。加上他不懂帝王心术,不会笼络人心,相比刘邦的圆滑手腕,韩信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刘邦的布局更是滴水不漏。他对韩信的猜忌从没停过,经常以巡狩为名,把韩信召到长安,表面客气,实则盯着他的一举一动。韩信在长安,住的不是王侯府邸,而是偏僻驿馆,身边还有刘邦的亲信监视。每次觐见,刘邦都会问些军中琐事,韩信答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时间长了,韩信也看明白了,刘邦这是在防着他,根本不给他翻身的机会。 韩信也不是完全没想过反叛。有史料说他跟陈豨暗中有过联系,甚至打算夜袭长安。可他低估了刘邦的情报网,计划还没成形,就被家臣出卖。刘邦这边,早有准备,韩信的任何动作都在他眼皮子底下。韩信手下的兵将,又大多不是他的铁杆,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消息就传到刘邦那儿。韩信就算有心反叛,也没那个实力,军队调动不灵,盟友一个没有,造反就是自寻死路。 到了汉朝建立后,刘邦为了稳住皇权,开始收拾异姓诸侯王。韩信首当其冲,先被贬了爵位,再被剥了兵权,彻底成了空头侯爷。他搬到长安,日子过得冷冷清清,昔日的风光不再。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他跟陈豨勾结,图谋不轨,刘邦顺势把他软禁起来。韩信没了兵权,只能困在府中,身边连个可信的人都没有。 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联手设局。萧何亲自登门,假意邀韩信进宫,说是刘邦平叛归来要庆功。韩信虽有疑虑,但碍于萧何的面子,还是去了。到了长乐宫,他刚进殿,宫门就关了,武士一拥而上,把他绑了个结实。吕后直接宣布他谋反,韩信被处死,家族也跟着遭殃。死时,他才三十多岁,曾经的军事天才,就这么落幕了。 刘邦回来后,听说韩信死了,没追究吕后和萧何的责任,反而给韩信扣了个谋反的帽子。史官按刘邦的意思,把韩信的功绩抹得七零八落,英名蒙尘。民间流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感慨韩信的起落都跟萧何脱不了干系。可说到底,韩信的悲剧,还是因为他功高震主,又没看透刘邦的帝王心术。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视察监牢,发现一名囚犯竟死死地盯着他,觉得此人眼熟,又想不起是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