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

非常盘点中 2025-07-20 15:30:13

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水泥减产、钢铁减产、猪肉减产、汽车减产。持续了30年的产能大扩张正式宣告结束,而反内卷则被拔高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局呢?答案是,国内外的大环境都不允许我们继续卷下去了。 为什么中国突然开始全面减产?光伏、水泥、钢铁、猪肉、汽车等行业齐刷刷按下 “暂停键”,持续 30 年的产能扩张戛然而止。 这场经济大变局的背后,是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迁 —— 曾经支撑高速增长的 “低价内卷” 模式,如今已走到尽头。 商品价格越便宜越好?这看似合理的逻辑正在重塑中国经济。过去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光伏组件价格十年暴跌 90%,汽车行业终端折扣率一度超过 20%。 然而 “白菜价” 背后是研发投入的缩水:某光伏企业负责人坦言,价格战最激烈时,研发费用占比从 8% 降至 3%,只能采购低价银浆导致产品寿命缩短。 更严重的是工人权益受损,某汽车零部件工厂为压缩成本,将工人社保缴纳基数降至最低标准,劳动强度却增加 40%。这种 “以价换量” 的模式,最终导致产业陷入低质循环。 紧接着,国际市场的剧变打破了原有平衡。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 30% 关税,欧盟启动 “碳边境调节机制”,每出口 1 吨钢铁需额外支付 60 欧元碳税。 与此同时,越南、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承接产业转移,其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 1/3,迫使中国企业必须从 “制造” 转向 “智造”。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逆势增长 9.5%,但其中高端装备占比提升至 60%,传统低价产品份额持续萎缩。 随后,产能过剩的压力倒逼转型。2025 年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降至 75.1%,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更跌至 60.9%。某水泥企业仓库里,堆积的熟料超过 3 个月销量,只能以低于成本价抛售。 这种 “量价背离” 现象在多个行业上演:PPI 连续 31 个月负增长,钢铁行业吨钢利润从 2018 年的 800 元降至 2025 年的 50 元。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依法依规整治低价无序竞争现象,引导企业提高产品品质。光伏行业率先行动,头部企业集体减产 30%,推动组件价格回升 15%。 全国碳市场覆盖 51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某钢铁企业通过节能改造,每年减排 10 万吨,获得碳交易收益 2000 万元。江苏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建成全球首条 “5G + 工业互联网” 智能产线,生产效率提升 30%,能耗降低 20%。 这种 “技术换市场” 的策略,让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202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3%,这一增长率显著高于传统产业。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投入 5 亿元研发智能驾驶系统,却因市场需求不足陷入资金链危机。这反映出在产能出清过程中,如何平衡短期阵痛与长期收益,成为关键挑战。 专家建议,应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将 “产业协同度” 纳入地方政府政绩指标,避免重复建设。同时,需加强产业链共治,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起《公平竞争倡议》,推动企业联合研发核心技术。 这场经济转型的本质,是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提升” 的范式转换。当光伏企业不再追求产能全球第一,而是聚焦钙钛矿电池等下一代技术。 当钢铁企业从生产普通螺纹钢转向航空航天用特种合金,中国经济正在重塑竞争力坐标。未来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技术创新打开新需求空间。 这场变局启示我们:在全球化深度调整的今天,唯有跳出 “低价内卷” 的窠臼,才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主动。 当企业不再依赖价格战生存,当政策引导资源流向创新领域,中国经济方能实现从 “世界工厂” 到 “创新高地” 的蜕变。

0 阅读:135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