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一次会议上,林徽因指着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的鼻子骂道:“我林氏满门忠烈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7-20 19:38:19

1953年的一次会议上,林徽因指着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的鼻子骂道:“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是 林徽因是中国建筑史上绕不开的名字,但提起她,很多人先想到的是她的诗《你是人间四月天》,或者她的感情故事,建筑学的成就反而被淡忘了。其实,她和梁思成在建筑领域的贡献,绝对称得上开天辟地。她1904年出生在杭州,祖籍福建福州,家里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父亲林长民是民初的政治家,参与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起草,叔父林觉民等人更是黄花岗起义的烈士,留下的《与妻书》至今读来让人动容。林徽因从小就聪明,写诗画画样样行,但她没走文艺路,而是选了建筑学这条硬路。1920年代,她和梁思成一起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接触了西洋建筑理论,同时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 回国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古建筑考察。他们跑遍了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浙江等地,风餐露宿,爬山涉水,测绘了上千处古建筑。他们最牛的成果,是1937年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打破了日本学者认为中国没留存唐代木构建筑的说法。那时候,林徽因肺病缠身,梁思成腿上有旧伤,交通又落后,他们硬是靠火车、汽车、驴车,甚至步行,翻山越岭去考察。林徽因还亲自抄录古寺的梁柱题记,整理数据,写出了《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论文。他们夫妇俩测绘了2000多处古建筑,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无数空白,堪称国宝级的贡献。 除了研究,林徽因和梁思成还特别重视古建筑的保护。1948年北平解放前,梁思成连夜整理了一份《古建筑目录》,标注了北平的古城墙、牌楼、寺庙等文物位置,郑重交给党组织,恳求在战火中保住这些文化瑰宝。林徽因也在一旁核对资料,确保每座古桥古寺的数据准确无误。他们的努力让赵州石桥、佛光寺等珍贵遗存躲过了战乱。但谁也没想到,这些古建筑逃过了战火,却没逃过和平年代的城市改造。 1953年,北京启动了解放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城建。吴晗,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召集了一场关于古建筑保护的座谈会。他提出要把北京的牌楼全拆了,理由是牌楼挡交通、没路标作用、还曾是古代刑场,建议用欧式的铜像、喷泉取而代之。林徽因和梁思成参加了这次会议,坚决反对拆除。他们认为,牌楼是否影响交通,得看城市规划怎么设计,至于刑场的历史,不能作为拆除的理由,否则故宫也得拆。梁思成还举了苏联保护教堂的例子,说明传统和现代可以并存。但吴晗完全不听,坚持己见,双方争得不可开交。 会后,吴晗私下说林徽因出身低微,思想守旧。这话传到林徽因耳朵里,她气得不行。当时她肺病已经很严重,卧病在床,听到这话还是拖着病体去找吴晗对质。她提到自己家族的忠烈历史:祖父支持戊戌变法,叔父为革命牺牲,三弟在抗战中壮烈殉国。她掷地有声地质问吴晗的资格,警告拆除古建筑迟早会后悔。这番话让吴晗无言以对,但拆除计划还是没停下。 林徽因的家族确实有底气让她这么硬气。她出身福建侯官林氏,家里在清末民初就是当地望族。祖父林孝恂支持戊戌变法,父亲林长民是民初政治家,叔父林觉民等人是黄花岗起义的烈士,三弟林恒在抗战中牺牲于成都空战。林徽因自己也在抗战时展现了铮铮铁骨,面对日本侵略,她曾对幼子说宁可跳江也不受辱。这样的家族,这样的气节,让她在面对吴晗的轻视时,毫不退让。 尽管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反对声嘶力竭,北京的城墙和牌楼还是陆续被拆。地安门、崇文门、东直门等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化为瓦砾。林徽因的身体越来越差,肺病让她几乎无法下床。她常盯着窗外的北京城,攥着未完成的测绘图纸,叹息这些古建筑为何不能被好好保存。梁思成也在拆除现场,抱着城砖痛哭,感叹历史的无情。1955年,林徽因因病去世,年仅51岁。临终前,她拒绝吃药,像是在用沉默抗议古建筑的消逝。 2004年,北京市根据民国时期的测绘资料,复建了永定门城楼。重建的城楼外形和原来差不多,但用的现代材料和技术,少了那种历史的沧桑感,正如林徽因当年说的,成了“假古董”。梁思成晚年还在为文物保护奔走,写下了《中国建筑史》等巨著,但也无力改变城市改造的大势。他在1972年去世,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努力,没能保住北京的古城墙,但他们的学术成果和文化坚持,依然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丰碑。

0 阅读:80
无畏战士闯龙潭

无畏战士闯龙潭

爱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