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安顾问:印度仅用2年就搞定5G;中国劳动力22年后只剩23%,印度人的自信到底是哪里来的?
多瓦尔的演讲发生在2025年7月11日,地点是印度理工学院。他站在讲台上,声称2047年印度将拥有11亿劳动人口,GDP增长8倍达32万亿美元,中产阶级将蓬勃发展,人口结构和文明优势将推动印度登顶全球。 他还提到,中国到2047年劳动力将缩减到23%,经济会陷入困境。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拿5G技术举例,称中国花12年、3000亿美元才研发成功,而印度仅用2年半就完成“国产化5G”。这番话听起来振奋人心,但细究之下,漏洞百出。 先说5G的“成就”。多瓦尔宣称的“中国12年3000亿美元”完全站不住脚。公开数据显示,中国5G研发从2013年启动,到2019年实现规模商用,总共才6年。 投资方面,截至2025年,中国5G全产业链投入约1050亿美元,包括基站建设、设备研发和网络部署等。中国的5G发展有清晰脉络:2013年工信部推动5G标准制定,2016年进入技术试验,2019年三大运营商启动商用,基站覆盖从城市到乡村逐步铺开。 截至2025年,中国5G基站超过400万个,覆盖率全球领先,上海、深圳等地的无人驾驶和智能制造都依赖5G网络的高速低延时。
反观印度,多瓦尔口中的“2年半国产5G”水分不小。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政府提出“自力更生”,加速5G部署,但核心设备几乎全靠进口。 印度电信市场主要由Reliance Jio、Airtel等企业主导,他们采购爱立信、诺基亚和三星的基站设备,占5G网络硬件的90%以上。 印度本土企业的贡献主要集中在铁塔安装和网络运营,部分公司甚至只是把4G基站稍作改装,贴上5G标签就对外宣传“自主研发”。 比如,沃达丰印度直到2023年3月才推出5G服务,覆盖范围有限,网速从2023到2025年下降了30%。 用户反馈显示,德里、孟买等大城市的5G信号时常不稳定,乡村地区几乎无覆盖。这种“印度速度”更多是宣传噱头,把进口设备组装包装成“国产”,实际技术含量远不如吹嘘的那么高。 多瓦尔还提到2047年印度将拥有11亿劳动人口,堪称全球最多,暗示这将推动经济腾飞。确实,印度人口结构年轻,2025年平均年龄约29岁,远低于中国的38岁。 到2047年,印度劳动年龄人口预计仍将保持高位。但数量多不代表质量高。印度教育体系存在严重不均,乡村学校设施简陋,教师短缺,城市里的精英教育又覆盖面有限。 2025年,印度识字率约78%,远低于中国的98%。职业教育更是短板,班加罗尔、孟买的科技园区虽然聚集了IT人才,但大量年轻人只能从事低技能的非正规就业,比如街头小贩或建筑工人。 基础设施方面,印度城市交通拥堵,电力供应不稳,2024年德里还因高温导致大范围停电。这些都限制了劳动力的有效利用。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面临老龄化挑战,但劳动力转型有保障。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2025年高铁网络覆盖3.8万公里,5G基站和智能制造提升了生产效率。 即便到2047年劳动力缩减,中国通过自动化和产业升级也能保持竞争力。多瓦尔拿中国劳动力萎缩说事,忽略了两国在教育、基建和技术上的差距,显得有些片面。 印度的自信从哪来?很大程度上源于莫迪政府近年来的民族主义叙事。“印度制造”“数字印度”等口号喊得响亮,政府通过补贴和政策推动本土企业发展,比如Reliance Jio在5G部署中得到大力支持。但这种自信常停留在表面。 2025年,印度GDP约3.7万亿美元,远低于中国的18万亿美元。5G网络的实际体验也远不如宣传,社交媒体上用户吐槽不断,测试数据表明印度5G平均下载速度仅为200Mbps,而中国高达600Mbps。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指出,印度5G的频谱分配效率低,基站密度不足,难以支撑高密度用户需求。 多瓦尔的言论还有更深层的政治动机。作为国家安全顾问,他需要通过高调表态提振国内士气,尤其在中印关系紧张的背景下。 2020年边境冲突后,印度加强对华技术封锁,试图减少对中国设备的依赖,但实际效果有限。印度电信部门的数据显示,2025年仍有部分中国供应商间接参与印度5G市场,比如通过第三方提供零部件。多瓦尔的“拉踩”中国,既是为了迎合国内情绪,也是为了掩盖印度在核心技术上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