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的说法,这四大名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焦尾琴的得名在民间有很多种说法,但大都绕不开“蔡邕救琴”这个主题。 《后汉书》对这件事的描述,基本成为了所有“蔡邕救琴”故事的主轴,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故事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烧桐”的吴人究竟是谁,蔡邕又是如何遇到这个人上。 一种说法是蔡邕因为敢于对灵帝犯颜直谏,经常戳中灵帝的玻璃心,招致灵帝的厌恶,为保全自己,蔡邕只好收拾东西离开国都,到吴地隐居起来。这个版本的故事里烧琴的是蔡邕的房东。 蔡邕在屋中抚琴明志,暗自emo的同时,房东在隔壁做饭,烧火的木柴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蔡邕心中一惊,注意到了这柴火的珍贵,当即停止emo,去到灶间,伸手将烧着的桐木拽了出来。他的手因此烧伤,蔡邕确不觉得疼痛,只抚着木头赞叹它是绝世好木。 这块绝世好木后来被采用买下,制成一把举世无双的好琴,因其琴尾被烧焦,所以叫做焦尾。 另一种说法的时间线差不多也在蔡邕离开京城之后,不过这个版本的蔡邕比较狼狈,又饿又困无处可去,只能宿在山间。在山中,蔡邕遇到个白发老者,邀请蔡邕去家中做客。 老者一家为接待蔡邕煮饭的时候,蔡邕听到了灶膛中木头的爆裂声,再次救下了桐木。 因为拖出木头后及时浇水的关系,蔡邕未被烧伤,对着木头入神了一会儿后,就用刀斧劈砍起来。 多日后,焦尾琴制成。 第三个版本的蔡邕只是路过吴县,偶然遇到个在江边烧水的挑夫,偶然发现烧水的木材散发出一种梧桐木特有的香味,这个蔡邕鼻子比耳朵好用,但音乐审美并未下滑,依然把桐木救下,制成了焦尾琴。 蔡邕死后,焦尾琴被保留在皇家内库中,随着王朝更迭几经辗转,最终遗落在青史之中。 参考: 许健:《蔡邕与焦尾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1986年第4期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的说法,这四大名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
浩然说文史
2025-07-20 22:33:5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