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思想的提出,显然正中了汉武帝的痒处,但为何天人三策之后

浩然说文史 2025-08-12 22:41:0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思想的提出,显然正中了汉武帝的痒处,但为何天人三策之后,董仲舒没有被汉武帝重用,只做了区区一个江都国相,甚至写下《士不遇赋》? 汉武帝究竟怎么想的? 作为一个封建皇帝,汉武帝有着加强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两方面的需求,从这个角度讲,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学说和大一统的观念是为汉武帝量身定做的。 但天人感应固然很好,对汉武帝却是一把双刃剑,董仲舒在提出皇帝受命于天之余,还对皇帝提出了要求,“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把儒家的伦理道德加诸在了皇帝身上。在此之前,皇帝和上天的关系,只是在遇到好事坏事的时候祭一下天,对上天表达一下感恩或者祈求而已。 但天人感应出现之后,上天就有了皇帝的长辈和督导者的二重身份,君主要服从上天的意志,如果哪个地方有了灾殃,八成就是皇帝有哪里做得不好,或者不符合天道。 这相当于给皇帝上了一层枷锁,汉武帝当然不能乐意,而除此之外,董仲舒不受汉武帝重用,还有他本人性格方面的原因。 董仲舒早年讲学的时候,会在课堂上挂一个帷幔,他在外面讲,学生在里面听,此外,他还让自己的得意门生代替他授课,长此以往,有很多学生甚至没见过董仲舒的面,可见董仲舒这个人,在社交上可能有点不大灵光。 当然,汉武帝个人的偏好也不能忽略,天人三策后,汉武帝不直接重用董仲舒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对儒家学者的使用,有一套固定的流程,武帝认为儒生“迂远而阔于事情”,所以在任用董仲舒、公孙弘、倪宽三位儒生的时候,都把他们安排到基层或者外地去磨练。 只不过董仲舒在仕宦的过程中遭到了挫折,而公孙弘和倪宽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升了上去,最终位列三公。 参考资料 邓红:《董仲舒与汉武帝:儒政关系中的君臣离合》,《孔子研究》 2022年第4期

0 阅读:0
浩然说文史

浩然说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