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而28年后,他的妻子贷款2000元和两个儿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7-21 01:37:57

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而28年后,他的妻子贷款2000元和两个儿子,就只是为了寻到丈夫的坟墓,女人在看到墓碑上的名字后,眼泪止不住的掉了下来! 王发坤这个人,出生在1946年的贵州威宁县,那地方穷山恶水,他从小就帮家里干农活,长大后1968年入伍,当兵那会儿部队纪律严,他一步步从士兵干到副连长。1974年他娶了李金花,两人是同村的,早就有感情,婚后她在家带孩子,他继续在部队。俩儿子一个1974年生,一个1976年生。他本来1978年就转业了,工作都联系好,可边境打仗,他就留下来了。 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他带队攻高地,结果牺牲了,年仅33岁。部队寄回遗物,有封信说他借了2000块钱,让妻子还上。李金花那时26岁,一个人拉扯俩孩子,还得还债。她用抚恤金和卖猪钱,花11年把钱还清了。期间有人劝她改嫁,她没答应,就这么守着家。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梁三喜就是他的原型,这事让很多人知道他。 李金花这些年一直打听丈夫埋在哪,可消息少,贵州到云南远着呢。直到2007年,她收到老营长的信,说王发坤埋在云南屏边革命烈士陵园。她决定带儿子去,可家里穷,路费都没。她去信用社贷款2000元,儿子帮着签字,就这么凑齐钱。带上俩儿子,从贵州出发,坐车去云南,那路程长,换车好几次。 到了陵园,找到墓碑,她看到名字,眼泪就下来了。这趟不是旅游,是圆心愿,28年过去,她总算见到丈夫的安葬地了。这事说来简单,可想想她借钱也要去,就知道这份坚持多不容易。 王发坤留下的信让她还债,她做到了,现在又借钱去看他,这循环听着心酸,但也真实。很多人知道这事后,说她是好媳妇,可她自己可能就觉得这是该做的。那眼泪,是憋了多年的感情。 屏边陵园埋了很多烈士,她去那不光是为自己,也是为那些战友致敬。 后续呢,李金花回家后,继续过日子。儿子长大外出打工,她在家种地侍候老人。2010年有记者采访,她说这些年没改嫁,就为守着丈夫的念想。 2016年,华夏慈善基金知道她情况,派人去贵州慰问,给米面油,还出钱修牲口棚。她说想再去看看丈夫,他们就帮着安排。那年3月26日,在屏边陵园办了祭奠活动,有老战士、领导和志愿者参加。她又去了,带花献上。政府把她评为最美军嫂,纳入优抚对象,生活好转了。盖了新房,孙子也参军了,延续爷爷的路。 孙子当兵,说是受爷爷影响,这代际传承听着暖心。李金花现在70多岁,头发白了,但日子稳了。 王发坤和李金花的故事,不光是个人事,还连着那场仗的记忆。对越自卫反击战打了几个月,很多家庭像他们一样,丈夫走了,妻子扛起一切。 王发坤是13军39师115团的,牺牲在周登战斗,那地方地形险,他护战友才中弹。部队追认他二等功,1983年民政部追认烈士。他的事通过电影传开,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李金花借钱寻墓,不是一时冲动,是积累多年的想念。 28年,她从26岁等到54岁,孩子从婴儿长到青年。这时间跨度大,变化也多,国家从战时到和平,家庭从穷到稳。慈善基金的介入,体现了社会责任,他们不光给钱,还帮圆愿。这模式现在常见,但对她是实惠。孙子参军,又是新开始,爷爷的军旅路在后代身上继续。 这篇文章看完,你有啥感想?欢迎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或许你家也有类似故事,一起聊聊这些真实的人生。

0 阅读:2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