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之战中的铁血勇士:康英俊为何敢接下生死单挑? 759年,河阳之战,燕军约李光弼单挑,城内唐军无人敢迎战。 康英俊大怒,策马出击,让史思明大开眼界,唐军还有如此猛将。 这一年,安史之乱已持续五年,中原大地早已被战火啃噬得满目疮痍。 李光弼镇守的河阳城,是唐军抵御燕军南下的最后一道屏障,城内外将士个个都知道,这一战输不起。 史思明在城外叫阵时,并非唐军里没有能打的将领,只是李光弼治军向来以稳著称,他清楚燕军故意用单挑挑衅,就是想诱杀唐军主将或重要将领,动摇军心。 将领们都明白主帅的顾虑,没人敢轻易违令,城头上的气氛一时僵得像块寒冰。 康英俊当时只是个普通的骑将,论官职远排不到前头。 但他从军十五年,从河西军的普通士卒一路拼杀上来,见过太多袍泽死在叛军刀下。 他老家在京兆府,叛军攻破长安时,他的妻儿都没来得及逃出城,这些血海深仇早刻在了他骨头里。 那天站在城头,听着燕军阵里传来的污言秽语,看着史思明那副胜券在握的嘴脸,他攥着马槊的手青筋暴起——军人可以死在战场上,但不能被人指着鼻子羞辱。 没人知道他冲出去前有没有想过后果。 当他怒喝着拍马出城时,城头上的李光弼都惊得站起了身,手边的令旗差点掉在地上。 史思明原本带着戏谑的笑容,看到康英俊直冲过来的架势,脸上的轻松瞬间凝固。 这位燕军首领打了半辈子仗,见过的猛将不少,但从没见过这样的——马鞍上的康英俊没戴多余的护具,肩上的铠甲还留着前几场战斗的刀痕,马槊平端在胸前,眼里的火比城头上的狼烟还烈。 两人在阵前交手不过十几个回合,康英俊却把河西军的马战绝技耍得淋漓尽致。 他不像一般将领那样急于求胜,每一次挥槊都带着一股狠劲,逼得史思明连连后退。 史思明身边的亲兵想上前帮忙,却被康英俊余光扫到,一声怒喝吓得不敢动弹。 其实康英俊心里清楚,自己未必能赢史思明,但他必须打出唐军的气势,让城外那些觉得唐军好欺负的叛军看看,只要还有一个唐人站着,这场仗就不算完。 最后康英俊虽然没能斩杀史思明,却凭着一股不要命的劲头逼得对方退回阵中。 当他勒马回城时,身上添了三道伤口,鲜血顺着铠甲往下滴,可城头上爆发出的欢呼声差点掀翻了城楼。 李光弼亲自在城门迎接他,这位素来严肃的主帅拍着他的肩膀,半天说不出话,最后只说了句“好小子,没给唐军丢人”。 这场单挑没能改变河阳之战的整体走向,但康英俊的举动像一剂强心针,让原本有些低落的唐军士气重新振作起来。 后来有人问他,当时就不怕死吗?他总是挠挠头说,怕啊,但比起怕死,更怕后人说咱们唐人在叛军面前缩了头。 乱世里,青史留名的大多是运筹帷幄的将帅,可正是无数像康英俊这样的普通士卒,用血性和勇气撑起了王朝的脊梁。 他们或许没留下太多生平记载,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用最直接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大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看过施幼珍早年采访,你就知道宗泽后等亲属为什么要“背刺”宗馥莉了。施幼珍说,
【73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