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朝鲜的下场,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对俄罗斯进行军事援助,一向和美国不对付的朝鲜,就差把家底全搬空支援俄罗斯。那些炮弹、火箭弹就不说了,关键还出了人力,结果美国说要会谈,俄罗斯就去了。[凝视] 朝鲜近期对俄罗斯的军事援助规模惊人,据韩国国防研究院最新报告,平壤已向莫斯科提供超过600万发炮弹,相当于朝鲜陆军库存的30%。 更值得关注的是,朝鲜还输送了约50枚KN—23短程弹道导弹,这种导弹能突破现有防空系统,对乌克兰战场产生直接影响。 不同于单纯的武器输送,朝鲜还采取了人员支援措施,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披露,约1。2万名朝鲜军人被部署至俄乌前线,其中包括精锐的第11军团士兵。这是自1953年以来,朝鲜首次大规模向海外派遣作战部队。 这种援助背后有着明确的经济考量,根据首尔大学朝鲜研究中心估算,朝鲜通过军火交易每月可获得1.8—2.2亿美元外汇收入。 这笔资金对年均GDP仅400亿美元的朝鲜而言至关重要,但代价同样沉重,平壤周边军工厂的产能已被压榨到极限,导致国内防御体系出现真空。 与朝鲜的激进策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谨慎态度,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2400亿美元,但军事装备交易仅占0.3%。中国始终保持对俄出口管制清单的严格执行,避免触及西方制裁红线。 这种克制源于现实的利益权衡,中国对欧盟年出口额超过8000亿美元,是俄罗斯市场的3倍多。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4年中国向欧洲出口量突破55万辆,创下历史新高。任何可能危及这一市场的举动都得不偿失。 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中国的策略同样务实,非洲大陆自贸区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54个非洲国家中参与建设了超过120个大型基建项目,累计投资额达2200亿美元。 这种以发展为导向的合作模式,为中国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力。 朝鲜的冒险策略存在明显风险,联合国安理会报告指出,朝鲜军费占比已升至GDP的24%,严重挤压民生支出。而一旦俄乌冲突结束,朝鲜既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国际制裁,又要应对自身国防力量被削弱的困境。 历史经验表明,小国在大国博弈中过度选边站往往得不偿失,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部分国家全力支持苏联,最终在苏联解体后陷入战略被动。 相比之下,保持适度合作又不完全绑定的策略更具可持续性。 当前国际格局下,各国都在为后冲突时代布局,欧盟已设立200亿欧元的乌克兰重建基金,同时保留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渠道。 美国在军援乌克兰的同时,仍通过日内瓦渠道与俄罗斯保持外交接触。 在这场复杂的地缘博弈中,不同选择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朝鲜押上国运的豪赌与中国稳扎稳打的策略,哪种方式更值得借鉴? 信源: 外交部:中方从未向俄乌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 央广网
看看朝鲜的下场,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对俄罗斯进行军事援助,一向和美国不对付的朝鲜,
优优谈过去
2025-07-21 12:48:5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