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老舍与赵清阁同居,妻子得知带着3个孩子千里奔赴丈夫住所,老舍吓得筷子落地,将妻儿安置旅店10多天后才敢接来同住。后来妻子一个举动,老舍跳湖自尽! 1943年的重庆,夜色浓重,战火的余烟还未散尽。一间简陋的木屋里,老舍正与赵清阁对坐用餐,桌上摆着几碟简单的川菜,热气腾腾。突然,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一个邻居气喘吁吁地喊:“老舍,你媳妇儿带着仨孩子从北平来了!”话音未落,老舍手中的筷子“啪嗒”一声摔在桌上,菜汤溅了他一身。他愣住了,脸色煞白,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赵清阁低头不语,默默起身收拾碗筷,屋内的空气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这一夜,老舍彻夜未眠。他如何面对千里迢迢、历经战乱赶来的妻子胡絜青?又如何处理与赵清阁那段炽热却注定无果的感情? 时间倒回1930年的北京。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彼时还是个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凭借《老张的哲学》崭露头角。他在齐鲁大学教书,日子忙碌却充实。胡絜青,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的学生,满族出身,眉眼间带着书卷气,喜欢画画和文学,师从齐白石,笔下花鸟栩栩如生。她与同学创立了“真社”文学社团,常常讨论文学理想,憧憬着用文字改变世界。 一次文学讲座,胡絜青受托邀请老舍。她穿着素净的旗袍,站在讲台下,声音清亮地问:“舒先生,能否为我们讲讲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老舍被她的才情和温婉吸引,讲座后,两人聊得投机。从此,老舍开始频繁写信,近百封情书如雪片般飞向胡絜青,字里行间满是真挚与浪漫。1931年,他们在灯市口一家小旅馆里结了婚,简朴却温馨。 1937年,战火席卷全国。老舍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告别家人,南下武汉,投身抗战文艺工作。他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文艺活动,鼓舞士气。在武汉,他遇到了赵清阁,一个与胡絜青截然不同的女子。 赵清阁,1914年出生于河南信阳,母亲早逝,父亲冷漠,15岁时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她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写诗、写剧本,1934年还曾给鲁迅寄稿,得到过大师的鼓励。她的文字带着一股倔强与忧郁,眉眼间仿佛藏着未解的心事。1938年,她来到武汉,主编《弹花》文艺月刊,与老舍因工作结识。 两人很快发现彼此在文学与抗战理念上的契合。赵清阁的独立与才华让老舍着迷,而老舍的幽默与文采也让她心动。战火纷飞中,他们从武汉辗转到重庆,感情在生死考验中升温。1943年,他们在重庆同居,住在一间简陋的木屋里,生活清苦却充满默契。 远在北平的胡絜青,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和老舍的母亲,艰难维持生计。1942年,婆婆去世,她听到了老舍与赵清阁同居的消息。痛苦、愤怒、挣扎之后,她决定带着孩子,穿越战乱,前往重庆挽回婚姻。 1943年秋,胡絜青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踏上旅程。从北平到重庆,战时交通艰难,火车拥挤,马车颠簸,孩子们哭闹,她咬牙坚持。三个多月后,他们终于抵达重庆。胡絜青风尘仆仆,衣衫褴褛,眼中却带着不屈的光芒。 老舍听到消息,惊慌失措。他将胡絜青和孩子们安置在一家小旅店,十多天里,他忙着收拾屋子,藏起赵清阁的痕迹,买了新被褥,试图抹去过去。赵清阁看清了现实,默默离开,前往上海。老舍最终将妻儿接回住所,表面上家庭团聚,但胡絜青心中的裂痕已然成形。 抗战结束后,老舍与胡絜青回到北京,生活看似平静,却暗藏波澜。1946年,老舍赴美讲学,试图联系赵清阁,甚至买下房子,写信邀她同往菲律宾。赵清阁回信冷淡:“各据一城,永不相见。”老舍黯然神伤。1950年回国后,他创作《茶馆》,事业达到巅峰,但与胡絜青的关系却越发疏远。 1959年,赵清阁因不愿按电影制片厂要求改写剧本,被停发工资,生活困顿。老舍瞒着胡絜青寄去800元,试图帮助她渡过难关。胡絜青得知后,怒火中烧,夫妻间的信任几乎崩塌。 1966年,特殊时期来劲。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却未能幸免于批判。胡絜青,压抑多年的怨气在这一刻爆发,她公开揭发了老舍当年的婚内出轨。消息传开,老舍名声扫地,精神彻底崩溃。 8月24日清晨,老舍换上一身干净的白汗衫和蓝裤子,拿着《毛主席诗词》,独自走向太平湖。他在湖边静坐一夜,湖水映着星光,仿佛在诉说他的过往。最终,他缓缓走入湖中,双手紧抓湖岸的石头,决绝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第二天,胡絜青赶到湖边,看到老舍的遗体,泪水夺眶而出,却再也无法挽回。 老舍的离去,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的缩影。他的作品《骆驼祥子》《茶馆》至今流传,诉说着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抗争。胡絜青继续作画,直到2001年去世,终年96岁。 赵清阁终身未嫁,1999年去世前,烧掉了老舍的信,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聪明过头了!”河南一男子骑电动车等妻子,期间趁妻子还没出现,特意把电动车往后移
【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