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刘少奇遗孀王光美因病去世,临终前,她突然向女儿反复叮嘱一件事,话音刚落,在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 病房里的监护仪发出规律的蜂鸣,王光美躺在床上,枯瘦的手紧紧攥着女儿刘亭的手。弥留之际,她的意识时断时续,却总在清醒的片刻问起 “幸福工程” 的进展。 “云南的那几个县…… 母亲们的贷款批下去了吗?” 她的声音轻得像羽毛,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 刘亭趴在母亲耳边,一遍遍说:“批了,都批了,她们靠着贷款养了猪,盖了新房。” 王光美这才露出一丝浅笑,眼角滚下浑浊的泪。 这个让她牵挂到生命最后一刻的 “幸福工程”,始于 1995 年。那年王光美从报纸上看到,许多贫困地区的母亲因没钱治病、没钱供孩子上学,陷入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的怪圈。 她拿着自己的积蓄找到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提出要办一个专门帮助贫困母亲的项目。 “给她们一笔小额贷款,让她们能养几只鸡,种几分地,靠自己的手站起来。” 她给项目取名 “幸福工程”,自己当起了组委会主任,跑遍了全国 29 个省份的贫困县。 有次在甘肃定西,王光美踩着没膝的黄土,走进一个窑洞。里面住着一位叫马秀兰的母亲,怀里抱着营养不良的婴儿,炕上铺着破烂的毡片。 马秀兰说,家里连买盐的钱都没有,更别说给孩子买奶粉。王光美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塞给她,又当场拍板,给村里的 20 位母亲各批了 2000 元贷款。 三年后她再去,马秀兰家盖起了砖房,院子里养着十几只羊,孩子背着书包去了学校。马秀兰拉着她的手,眼泪直流:“您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啊!” 王光美却笑着说:“是你自己救了自己,我不过是推了你一把。” 为了 “幸福工程”,王光美几乎倾尽所有。她把刘少奇的稿费捐了出去,把自己的首饰变卖了,甚至在 80 岁高龄时,还去参加慈善拍卖会,亲手织的毛衣被拍出了高价,她一分不留全投进了项目。 有人劝她:“您年纪大了,该享享清福了。” 她却摇头:“我这辈子,见过太多母亲受苦,能多帮一个是一个。” 住院前,王光美还在看 “幸福工程” 的年报。报表上写着,截至 2005 年,项目已经帮助了 15 万贫困母亲,还款率高达 90%。 她指着云南的一个县说:“这里的母亲们想种茶叶,明年一定要把贷款批下来。” 那时她的身体已经很不好,说话都费劲,却坚持要把每个县的情况问清楚。 弥留之际,王光美拉着刘亭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幸福工程…… 要继续办下去…… 一分钱都不能浪费…… 要让更多的母亲…… 过上好日子……” 她的声音越来越弱,最后定格在 “别忘了” 三个字上。 在场的人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 这个一生经历过风雨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装着的还是那些素不相识的贫困母亲。 王光美去世后,她的子女遵照她的遗愿,把她的抚恤金和所有遗物都捐给了 “幸福工程”。刘亭接过母亲的接力棒,继续跑遍各地的贫困县。 有次在云南,一位受益的母亲拿出自己种的茶叶,说:“这是托王奶奶的福种出来的,您一定要尝尝。” 刘亭喝着茶,仿佛看到母亲正站在茶园里,笑着对那些忙碌的母亲们说:“看,靠自己的手,就能摘到幸福的叶子。” 如今,“幸福工程” 已经走过了 28 年,帮助了超过 30 万贫困母亲。在那些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无数母亲靠着小额贷款,活出了自己的尊严。 她们或许不知道王光美的名字,但她们知道,有一位好心的奶奶,给了她们改变命运的力量。 而王光美临终前的那几句叮嘱,早已化作一股暖流,流淌在无数母亲的幸福生活里,也流淌在这个国家的温情记忆中。
2006年,刘少奇遗孀王光美因病去世,临终前,她突然向女儿反复叮嘱一件事,话音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7-21 15:46:51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