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不愿提起朝鲜战争?——其实美军在其他战争中也失败过,比如越南战争,美军

卖蠢 2025-07-21 22:40:39

为什么美国不愿提起朝鲜战争?——其实美军在其他战争中也失败过,比如越南战争,美军总计阵亡5.8万人,伤18万人,消耗弹药760万吨(相当于二战的3倍),耗资3000亿美元,最后只能灰溜溜撤走。 马克·韦恩·克拉克1896年出生于纽约州的军营家庭,从小浸泡在军旅氛围中,13岁进入军事中学,1917年从西点军校毕业,成绩优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法国战场受伤,腿部中弹,迅速康复后归队。二战中,他指挥意大利战役的萨勒诺登陆,决策果断,扭转战局,赢得声誉。1952年5月,他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负责朝鲜战争指挥。朝鲜战场的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让他倍感压力,冬季的雪地阻断补给,山路让坦克寸步难行。他多次亲赴前线,视察部队,看到士兵冻伤严重,装备被毁,士气低落。华盛顿的限制令他无法放手一搏,补给短缺的报告堆满办公桌。1953年7月,他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结束了这场无胜的战争。他的日记记录了指挥期间的无奈,字里行间透着对结果的失望。这份协定成为他40年军旅生涯的阴影,尽管他以职业军人的忠诚执行了命令。 朝鲜战争在美国历史上是个异类,140万美军参战,阵亡3.6万人,受伤10.3万人,耗资540亿美元,最终却只维持了三八线附近的僵局。长津湖战役是惨烈的缩影,零下30度的严寒让士兵的枪栓卡壳,补给车队被困雪地,中方第九兵团的进攻迫使美军炸毁装备撤退,损失惨重。杜鲁门政府将战争定为“警察行动”,刻意淡化其规模,国内媒体和公众更关注经济或娱乐新闻,战争的惨烈被掩盖。停战谈判拖延两年,期间伤亡持续增加,谈判桌上的僵持让美国人感到屈辱。美国社会习惯将战争分为胜负两极,朝鲜战争的“平局”结局却无处安放,既不像二战那样凯旋,也不像越战那样引发深刻反思。冷战背景下,政府避免突出与中国的对抗,以免加剧国内恐慌。学者约瑟夫·格登指出,这场战争打破了美国军事无敌的神话,公众选择将其埋葬在记忆深处。相比之下,越战虽然失败,但其明确结局引发了广泛讨论,书籍、电影层出不穷,而朝鲜战争的模糊结果却让它被边缘化。 1953年7月27日,克拉克签署板门店停战协定,结束了朝鲜战争,但这份协定没有带来胜利的光环。他在回忆录中坦言,这是他军旅生涯中最沉重的一刻。战后,他返回美国,担任南卡罗来纳州军事学院院长,致力于教育和慈善,资助退伍军人。1984年,他去世,享年88岁,葬礼低调,国旗覆盖棺木,军乐低沉。朝鲜战争在美国社会逐渐被遗忘,1995年华盛顿的朝鲜战争纪念碑才建成,远晚于1982年的越战纪念墙。出版界对朝鲜战争的记录稀少,书店货架上难觅相关书籍。好莱坞也鲜有涉及,少数作品难获关注。2010年,奥巴马宣称美国“赢得”战争,试图改写叙事,但公众态度未变,朝鲜战争仍被尘封。 要搞明白为啥美国人对朝鲜战争“选择性失忆”,得从战争本身说起。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带着联合国军的帽子跳进来,想速战速决,保住南边政权。结果呢?三年下来,死了3.6万人,伤了10.3万人,花了540亿美金,战线却几乎没挪窝,回到三八线附近。这跟美国人想象中“打完就赢,回家吃火鸡”的大片剧情完全不符。比起二战那种扬眉吐气的胜利,或者越战那种轰轰烈烈的失败,朝鲜战争就像个没高潮的烂尾剧,谁都不爱提。 更要命的是,美国人爱把战争看成好莱坞大片,非黑即白,非胜即败。朝鲜战争这种“平局”太另类了,既不是二战那种打垮纳粹的爽文,也不是越战那种满地打滚的悲剧。美国人一时间不知道咋消化,索性就假装没这回事。冷战时期,政府也不想太强调跟中国的对抗,怕国内反共情绪炸锅,所以宣传上尽量低调。结果就是,朝鲜战争在美国的集体记忆里,成了个没人愿意翻开的旧账本。

0 阅读:74
卖蠢

卖蠢

卖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