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朱良才向中央提交离职报告,毛主席看过后夸赞:觉悟高 “朱政委,这份离职报告真要递?”——1958年8月,北京西山办公区的傍晚,身旁参谋压低声音。朱良才抬眼,语气平静:“该到站的人就该下车,这是组织原则。”寥寥数语,却让屋里几位老部下心头一紧,他们明白,开国上将里第一个主动退位的人,真的就要出现了。 文件很快摆到中南海。毛主席读毕,合上公文夹,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觉悟高!”随后,周总理批示“开明”,邓小平写下“顾全大局”。几行字,点出了这份报告的分量——在高级干部位置普遍“舍不得”的年代,这一步并不容易。 消息在军中传开时,战友们几乎异口同声:“老朱又一次跑在前头。”说“又一次”,因为在此之前的三十多年,他习惯了冲锋。1900年生于湖南汝城书香门第,少年当塾师,本可过平稳日子。奈何五四风雷击中他——“国若不存,我一人小富又有何用?”1925年,他放下课本投身农运,火线入党,从此别了书香门第的安逸。 朱德、毛泽东会师井冈山后不久,他被调进红四军当秘书。秘书两字听着文静,可井冈山需要的,是一只手能写,一只手敢打。1928年“三打永新”,朱良才奉命留下组赤卫队。短短数十天,他把山里百姓练成上千人的大刀队,配合主力拿下县城。当地谚语“打败江西两只羊”从此传唱,“军之良才”的绰号也就落下。 真正让中央高层记住他的,是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他领红三军九师,在高兴圩一役活捉国军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两千多条枪堆成小山。当晚毛主席填词《渔家傲》:“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九师官兵听完,知道这份荣光有政委一半。 战神也有劫难。第三次反“围剿”他被炮弹打断右臂,简单包扎后卧床三月。偏偏他闲不住,胳膊没合,就跑去向周恩来请缨:“我宁可战死,也不愿瘫着。”周恩来摇头苦笑,终让他去红十五军当政委。从此右臂再未完全伸直,却成了他挥手训兵时最显眼的勋章。 长征途中旧伤复发,担架抬着他走过乌蒙山,却也因这一次“被迫掉队”躲过了红三十四师的覆没。后来宋任穷感叹:“要是老朱没走,恐怕三十四师结局不同。”这话半是惋惜,半是敬重。 长征结束,朱良才在延安教导团带兵,也在那里邂逅19岁的四川姑娘李开芬。两人因一颗纽扣结缘:军装扣子掉了,他四下找针线,女孩路过,弯腰几针,微微一笑。多年后有人打趣他:“老红军竟被一根线拿下。”朱良才哈哈:“战场上怕过谁,家里还得怕对象。” 抗战爆发,他调晋察冀三分区。那里枪声不绝,他却先建起文工团、办起报纸,边打仗边做思想工作。五台山保卫战历时48天,分区民兵和八路军硬是扛住日军围攻。那场仗后,河北山村出现新口号:“打完仗去看戏,戏里还有朱政委的故事。”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他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苏联顾问多,他却从不唯命是从:“适合咱们就学,不合适就摆明道理。”北平接收医院里好几个原国军军医,一些干部不放心,他摆手:“凭技术吃饭的人,只要心向人民,就让他们治病救人,比把人赶走强。”这种胸怀,也让北京军区成为接纳知识分子最多的单位之一。 时间来到50年代中期,党内频频讨论“新老结合”。毛主席几次公开提“让位让贤”,很多老干部口头赞同,真到自己却犹豫。朱良才想得透:“权是人民的,不是传家宝。”更何况右臂旧伤常犯,夜里疼得睡不着,他索性写报告,请求免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职务。有人劝他保留编制带薪疗养,他摇头:“我是正职,占坑不干活,不合算。” 1959年1月,北京军区党委会上,他再次说明理由:“身体不行,让年轻人干。”会议室静了几秒,继而响起掌声。几个月后,他正式离开机关,转入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序列,但不再分管具体业务,从此成了“无职上将”。 很多人以为他会湖畔垂钓,没想到老将却拿起笔。十几年里,《朱德的扁担》《一根灯芯》《练兵与御寒》陆续发表。文章不长,却把井冈山艰苦写得生动——“三根灯芯”的典故后来被不少史学教材引用。朋友取笑他:“当年写战斗命令,现在写散文。”他拍着残臂:“枪管锈了,笔还能动。” 子女对这位父亲的印象,是“严到不近情理”。大儿子朱庶民从人大毕业,本可留京,他却一句话:“汝城需要老师,你去。”儿子回湖南乡镇教书几十年,想调动时,他直接回信两个字:“不批”。孙子朱十弟16岁入伍,以为可以借爷爷名头提干,结果服役期满还是普通战士,战友直到退伍才知道他的背景。朱十弟苦笑:“靠爷爷是靠不住的。”可正因如此,他回乡当工人时心里没负担。 1989年2月,朱良才因病去世。家人估摸着最多几十人送行,没通知媒体,也没大张旗鼓。谁料那天八宝山里人头攒动:杨尚昆、李先念、姚依林等中央领导来了,灰发苍苍的老红军、老八路拄着拐杖也来了,还有自发前来的普通市民。有人感叹:“多年没见过这种场面,老朱人虽朴素,影响却深。”
1958年,朱良才向中央提交离职报告,毛主席看过后夸赞:觉悟高 “朱政委,这份离
做一个好看的解说
2025-07-22 02:43:37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