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个战士在炸日军碉堡时,把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没炸到日军碉堡,副团长正要发火,却发现,日军的枪声停了! 当时,抗日战争正打得难解难分。 就在这一年,有场看起来搞砸了的爆破任务,偏偏歪打正着,改了八路军的作战路数,成了抗战里一段又有智慧又显勇气的真事儿。 那是 1941 年 2 月,八路军山东纵队 4 支队 2 团接到命令,得把鲁中山区徐家楼据点这个 "硬茬" 拔掉。 据点里那座黑沉沉的碉堡,是日军的主要依靠,火力猛得很,对八路军行动阻碍极大。 2团副团长王凤麟心里很清楚,要拿下据点,先得炸掉这碉堡。 负责爆破的,是战士刘厥兰。 他以前在临淄煤矿当爆破工,12 岁就下井,用自己配的炸药炸过硬煤层,手上有真功夫。 参了军,王凤麟副团长又手把手教他从伏龙芝军事学院传过来的 "莫斯科爆破法",他的爆破本事更上一层楼。 战斗选在夜里打。 刘厥兰抱着 20 斤重的炸药包,借着天黑,一点点往碉堡挪。为躲日军巡逻队,他蜷在结冰的排水沟里,一待就是俩小时。冰水渗过棉衣,冻得脚趾早就没感觉了。 刚挨近碉堡,就被日军探照灯照到,只能趴在沟底,听着头顶日军巡逻兵的皮靴声越来越近,连大气都不敢喘。 他心里暗骂:"小鬼子,等着,早晚收拾你们!" 好不容易等日军巡逻兵走远,刘厥兰接着往前挪。 这次任务比以往都难,徐家楼碉堡有三层高,混凝土墙中间还夹着 30 厘米厚的碎石层,普通炸药根本炸不动。 王凤麟特意嘱咐,得把炸药包搁在地基那,从根上把碉堡掀了。 可刘厥兰在冰水里冻太久,浑身僵硬,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 好不容易爬到碉堡边上,手指冻得不听使唤。 借着月光,摸到一处墙角凹进去的地方,以为是地基,就把炸药包塞了进去。 导火索 "滋滋" 烧起来的瞬间,他才觉出不对,这儿的墙比想的薄多了。 "轰!" 一声巨响,碎石乱飞。 王凤麟举着望远镜看,只见碉堡围墙被炸出个 3 米宽的口子,可碉堡主体一点儿事儿没有。 他气得把望远镜往地上一摔,骂道:"刘厥兰你个愣头青!让你炸碉堡,你拆围墙算啥本事!" 刘厥兰心里也凉透了,任务搞砸了,活着回去还有啥脸见人! 可接下来的事,让所有人都傻了眼。 碉堡里的枪声突然停了,刚才还疯狂扫射的机枪没了动静,连日军的叫喊声也听不见了。 王凤麟愣了愣,赶紧抓起望远镜再看,碉堡的射击孔里一点儿火光都没有。 他实在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咋回事? 突击队冲进碉堡,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不由得吸了口凉气。 60 多个日伪军横七竖八躺在地上,在那垂死挣扎。 战士们跟王凤麟报告:"副团长,他们好像是被震晕了!" 王凤麟蹲下身查看,见地上有细细的裂纹,墙上的混凝土层也裂开。他忽然想起在苏联学习时,教官讲过的声波共振道理。 原来,徐家楼碉堡是 "外实内空" 的结构,外墙结实,里头却像个大共鸣箱。 刘厥兰误炸的围墙是碉堡的薄弱地方,爆炸的冲击波顺着墙体传到里头,在封闭空间里形成致命的共振。 日军躲在混凝土后面,还是被看不见的声波震碎了内脏。 战后总结会上,王凤麟拍着刘厥兰的肩膀说:"你小子这一炮,比炸掉十个碉堡都有用!" 他们给这种战术起了个名,叫 "冲击波爆破法",很快就在山东纵队里推广开。 三个月后,刘厥兰打茅茨据点时,又用了这招,故意把炸药包放在碉堡通风口附近,利用爆炸的气浪直接把守军震晕了。 这种战术的巧妙之处在于,不用精准炸中目标,只要在碉堡附近引爆,靠声波传导就能杀伤敌人。 对缺重武器的八路军来说,这简直是对付日军碉堡群的 "法宝"。 王凤麟在《爆破战术手册》里写:"打仗不光要敢拼,更得有脑子。没法从正面冲过去,就想办法让敌人自己栽跟头。" 1942 年 11 月,王凤麟在马鞍山保卫战中牺牲了。 临死前,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守住了 "宁死不当俘虏" 的诺言。 刘厥兰带着他的心愿接着战斗,在天桥崮战役中,用 "冲击波爆破法" 一下子端掉了三座日军碉堡。 战友们都叫他 "壁虎爆破手"。 这场意外的胜利,不光改了八路军的战术想法,还道出了战争里的一个理:有时候,失误和创新之间,就差个能发现机会的大脑。 在艰苦的抗战年月里,八路军战士凭着智慧和勇气,不断琢磨新战术,为抗战胜利打下了根基。
常德会战日军在石门击溃73军,孙连仲:让74军给鬼子一点颜色瞧瞧1943年11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