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是经营爱情的高手。她知道丈夫魅力强大,就像斯诺说的那样,‘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也就容易不自主地招蜂引蝶,她就不断吃一点小醋,这恰恰是夫妻生活的粘合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原副馆长李爱华说。 邓颖超1904年出生在广西南宁一个穷苦人家,父亲早早去世,她跟着母亲靠给人看病和教书勉强过日子。从小她就聪明好学,上了北洋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闹得轰轰烈烈时,她才15岁,就积极参加,在天津街头带头组织学生游行示威。那时候她认识了周恩来,他比她大6岁,已经是觉悟社的发起人。觉悟社是群年轻人聚一块讨论社会变革的地方,她经常发言,对传统婚姻看法挺消极的,觉得女人结婚后就没了独立空间。周恩来1898年生在江苏淮安,家境落魄后寄住舅舅家,后来去天津南开学校念书。他也投身五四运动,办报纸宣传新思想。 两人通过觉悟社保持联系,交换革命想法。1920年,周恩来去法国勤工俭学,她留在国内教书做妇女工作。他们靠写信沟通,分享对革命的看法。周恩来在欧洲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转成共产党员。1924年他回国,当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她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天津地委妇女部长。那年8月8日他们在广州结婚,他27岁,她21岁。婚后没时间蜜月,就直接投入大革命工作。他领导国民党左派,她负责妇女动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转到上海地下工作,她也去上海,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两人到处辗转,生活很苦。 周恩来魅力大,这是公认的,美国记者斯诺在书里说,他那种混着腼腆、个人魅力和领导自信的气质,容易吸引别人注意。邓颖超明白这点,她不生闷气,而是偶尔吃点小醋,当成夫妻间的调剂品。李爱华说,这反而成了他们感情的粘合剂。在延安时候,周恩来喜欢跳交谊舞,跟不同同志跳,这是社交需要。她理解,不像别人家媳妇看到就生气。她还在1942年妇女会上讲,夫妻要避免狭隘占有欲,多交朋友,用友情调剂爱情,避免相处久了生厌。周恩来同意,两人定下“八互”原则:互敬、互爱、互助、互勉、互信、互慰、互让、互谅。这成了他们相处的规矩。新中国后,周恩来忙工作,常宴请客人,有次早起留条子告诉她宴请事,还道歉。她谅解,从不计较。她还想出保鲜办法,在信里叫他“大鸾”,自己“小超”,加些俏皮话像“想你得太”。 每年8月8日结婚纪念,他们拍照片留念,从1940年到1970年代坚持下来。周秉德回忆,1969年周恩来去越南吊唁胡志明,回国后她开玩笑说电视上看到他抱越南姑娘,该补给她一个。他就给了她拥抱。这种小醋意,拉近距离,不制造矛盾。他们互荐电影,她出差看《西伯利亚交响曲》推荐给他,他回信分享看《桥》的感受。偶尔有分歧,像1973年一次生气,但第二天就和好,不记仇。 她的智慧是把他的魅力当事实,不回避,转成正面力量。他也给足信任,从不让她担心忠诚。他们三观一致,爱看电影、戏剧、健身。她主导经营,让婚姻扛住分离和压力。51年婚姻,大多分居,但书信维系感情。她的方法接地气:理解丈夫工作,适度表达在意,避免猜忌堆积。那时代很多夫妻因小事散伙,他们却稳稳的。 新中国成立,周恩来当总理,工作堆成山,常办宴会。她理解,从不干预。她在信中寄野花海棠,他回芍药蝴蝶花。1954年日内瓦会议,她寄花给他,他摆在桌上。1955年万隆会议回国,她去机场迎接,两人握手。1958年她在广州养病,他写信谈会议,她回述游园。他们互荐好片子,一起健身。分离时总想办法团聚。 周恩来1976年1月8日逝世,享年78岁。邓颖超继续工作,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等职,至1992年7月11日逝世,享年88岁。骨灰撒入海河,按遗愿。她生前强调,爱情要与事业结合,超越个人。两人婚姻长久,靠互相支持和原则。逝世后,她整理遗物捐国家,推动妇女事业。她的回忆录记录两人点滴,强调共同理想是基础。1998年天津建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保存信件照片,供人学习。他们的结局平静伟大,骨灰入河,象征回归人民。
“邓颖超是经营爱情的高手。她知道丈夫魅力强大,就像斯诺说的那样,‘确乎有一种吸引
运赛过去
2025-07-22 15:52:38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