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是不想来中国的,可架不住欧盟经济快扛不住了,只能硬着头皮来装笑脸。 这几年她跟着美国瞎起哄,今天说中国新能源车“产能过剩”,明天炒作“新疆棉”问题,把中欧关系搅得乌烟瘴气,现在倒好,欧盟的企业一个个哭着喊着要中国市场救命,她不来不行。 冯德莱恩的尴尬,从行程安排就能看出来。按照惯例,今年的中欧领导人会晤本应在欧盟举行,可中方明确表示“不去欧洲”,直接把地点定在了北京。更耐人寻味的是,外交部官宣时用了“经双方商定”,连“欢迎”二字都没提,对比两年前“应中方邀请”的热情措辞,简直冰火两重天。 这还不算完,就在她登机前三天,欧盟第18轮对俄制裁又把两家中国金融机构列入清单,商务部当即痛斥这是“违背共识”,勒令其“立即停止错误行径”。这种一边施压一边求和的操作,把冯德莱恩的矛盾心态暴露得淋漓尽致。 欧盟经济到底有多难?看看数据就知道。2025年春季经济展望报告显示,欧盟GDP增长率从1.5%下调至1.1%,欧元区更惨,只有0.9%。德国作为经济引擎直接“熄火”,今年增长预期为零,制造业PMI连续六个月处于收缩区间。 祸不单行的是,美国8月1日起可能对欧盟汽车征收30%关税,这对德国来说简直是致命一击——光是大众、宝马、奔驰三家车企,每年对美出口就超过580亿美元,1400万个就业岗位悬在半空。 更讽刺的是,欧盟刚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转头就被美国用同样的手段“回敬”,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操作,让欧洲车企叫苦不迭。 欧洲企业的生存危机,在中国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大众一季度在华交付量减少7.1%,奥迪销量下滑7%;宝马更惨,在华销量暴跌17.2%,直接拖累全球净利润下降26.4%。梅赛德斯-奔驰也没能幸免,在华销量减少10%,净利润缩水42.8%。 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不得不放下身段搞本土化:大众跟小鹏合作开发智能平台,宝马宣布增资200亿元生产“新世代”车型,连高傲的保时捷都考虑在美国设厂避税。可即便如此,中国品牌的攻势依旧凶猛——比亚迪、蔚来等车企在欧洲市场攻城略地,把欧洲同行逼得节节败退。 化工巨头巴斯夫的境遇,更是欧盟经济困境的缩影。这家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超过100亿欧元,湛江一体化基地总投资100亿欧元,是其历史上最大单笔投资。 可即便如此,巴斯夫仍在加码:今年4月宣布投资5亿元扩建上海工厂,新增产能提升70%,专门瞄准电动汽车市场。这种“用脚投票”的行为,与冯德莱恩的“去风险”论调形成鲜明对比。 更讽刺的是,欧盟一边限制中国光伏组件进口,一边依赖中国产品满足30%的清洁能源需求,这种“自己淋雨却要撕别人伞”的双标,让欧洲企业苦不堪言。 冯德莱恩的矛盾,本质上是欧盟战略无能的体现。她在欧洲议会大谈“去风险”,却对欧盟对俄能源依赖仍高达15%的事实视而不见;她指责中俄贸易影响欧洲安全,却忽略中国通过本币结算降低欧洲电价波动率23个百分点的现实。 更可笑的是,欧盟一边用“长臂管辖”制裁中企,一边因美国《反海外腐败法》每年被罚百亿美元,这种“怕美国钢刀,却对中国挥拳”的懦弱,彻底戳穿了“战略自主”的泡沫。 当德国车企为关税焦头烂额,法国酒商因中国反倾销税积压库存时,冯德莱恩的意识形态大棒,在真金白银的利益面前显得无比苍白。 欧盟的困境,从内部分歧就可见一斑。德国基于经济利益考量,倾向于通过谈判化解争端;匈牙利、波兰等中东欧国家依赖美国能源,反对对抗;法国则强调战略自主,呼吁更强硬反制。 这种撕裂在对华政策上尤为明显:德国化工巨头忙着在华扩产,法国政客却在炒作“新疆棉”;大众、宝马加大在华投资,欧盟委员会却在讨论“去风险”清单。这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分裂,让冯德莱恩的访华之行充满变数。 中方的态度,早已表明对这场博弈的清醒认知。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指出,中国不是风险,是机遇;商务部强调,中欧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 这种立场,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直接让法国酒商库存压垮仓库;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崛起,让欧洲车企不得不低头。 更耐人寻味的是,中方在冯德莱恩访华前解除对5名欧洲议员的制裁,释放善意的同时,也在试探欧盟重启《全面投资协定》的诚意。可欧盟的回应令人失望——不仅拒绝重启谈判,还在人权问题上继续发难,这种“吃着中国饭,还砸中国锅”的行径,让中欧关系雪上加霜。
冯德莱恩是不想来中国的,可架不住欧盟经济快扛不住了,只能硬着头皮来装笑脸。 这
天天纪闻
2025-07-22 16:09:3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