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容易被电诈盯上是有原因的,一位越南人告诉我: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几乎没黑社会没暴力,大家在国内有防备心但不强,防备意识也不够,一看就没受过外国风俗的“毒打”! 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中国人习惯了这样安全的氛围,反而对危险的防范逐渐降低,大多数人对陌生人并不高度警惕,尤其是对自称“工作人员”或者“公安机关”的人,完全没有防备心。 许多人把“身份”当成信任的第一标准,只要对方穿个制服、发来“证件”,说自己是某某部门,就容易放下防备,这点被骗子抓得死死的,他们会想尽办法模仿官方流程、话术,利用我们对权威部门的信任心理骗钱。 有的电诈分子冒充警察,有的自称银行内容都很官方,甚至还能精准说出你的姓名生日,让人真假难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方多施压几句,对许多人来说就很难不慌乱。 不少中国人对诈骗防不胜防,是因为生活经历单纯,没被“复杂社会”磨炼过,国内很多家庭教育都是让孩子听话、相信权威、少和陌生人打交道,出门购物、做生意,大家讲究和气和信任,社会关系相对单纯,欺骗或者恶意行为很少出现在身边。 等到了信息社会,各种网络、电话、短信息渠道都能传来“陷阱”,不少人就有点手足无措,说出来可能让很多人不信,国外一些被治安问题困扰的民族,反而更“油滑”。 谁来搭话要看看对方来路,说的话也要多分析两句,遇事总忍不住怀疑,久而久之在真假难分的时候,反倒不容易被骗。 中国基础教育侧重大众规则和标准答案,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偏弱,孩子上学追求成绩,学习社会规则,可是遇到变换花样的骗局,不懂得多问一句“对方为什么这么说”、或者“他要我做这个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碰到自称权威的人,容易就照做了,骗子洞察到这一点把骗局包装得越来越“官方”、流程越来越“合规”,普通人越发不懂得如何分辨真假。 随着数字生活普及,中国人手机离不开手,移动支付和社交账号早已是生活必需,但许多人并不懂得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也很少留心新骗局,信息被泄漏。 加上对各种平台和应用缺乏怀疑心理,一旦有“客服”要求转账、确认身份,不少人心软又跟着走流程,等反应过来才发现受骗。 中国社会不是完全没有预警,现在全国层面、各地都加大了防骗宣传,不少家庭也会交流身边的案例,可问题在于,信息传播和个人经验总是有盲区的。 一些年龄大的、经验少的,还是容易成骗子的“优质猎物”,不少人以为自家不会遇到事,只是偶尔看到新闻才感慨一次,但真面对的时候又容易失去冷静。 中国人在安全社会里长大,对风险的警觉性弱一点这可以理解,但现代社会复杂,信息化、数字化恰恰又给了骗子更多躲藏和作案空间。 和以前的不法分子直接抢劫不同,现在电诈分子远程作恶,把自己伪装得滴水不漏,很多人还没适应这种“无形的偷袭”,应对起来确实吃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中国人容易被电诈盯上是有原因的,一位越南人告诉我: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几乎没黑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7-22 22:13:36
0
阅读:83
云海觅仙踪
说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