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时期,在朱棣称帝后,小舅子徐辉祖拒绝臣服,将自己关在祠堂,跪在父亲徐达牌位前

墟史往事 2025-07-23 09:10:33

大明时期,在朱棣称帝后,小舅子徐辉祖拒绝臣服,将自己关在祠堂,跪在父亲徐达牌位前哭泣。朱棣大怒,对皇后徐氏说,我是真想杀了你弟弟。

1402年,建文帝元年暮春,洪都应天城中风向突变。燕军南下、南京陷落后,除了大多数旧臣低头,唯有徐达长子徐辉祖拒绝臣服。

他没有出宫迎接朱棣登基,没有安排朝会问安,而是将自己关在徐达祖祠中,跪在父亲牌位前,泪流满面,不接见任何人。这一幕在官员间迅速传开,祠堂外戒备森严,京城议论纷纷。

几日后,朱棣亲自出宫至魏国公府,召见徐辉祖。大门紧闭,石阶干净,保安列阵如山。朱棣步入祠堂,目光扫过摆放的牌位和跪地的儿子,胸中怒火涌动。气氛沉重到令人窒息。

朝臣未敢靠近。

朱棣开口少,却用力。劝服之外,有情怀也有威逼。但徐辉祖没有一言答复,只是低头再哭,依旧跪在父亲前。那眼泪像失去支点的瀑布,诉说着不愿臣服的信念。这种沉默比任何拒绝都更具冲击力。

皇后徐氏闻讯赶来,那是徐辉祖的姐姐,朱棣的妻子,也夹在两方之间。朱棣当着她面直言自己“真想杀了你弟弟”,语气冷得像寒冬,却带着亲情复杂的纠结。

这一句暴怒,不只是震慑,更是一种震撼性的宣示:忠于旧主、拒绝新帝,视为叛逆。

朱棣发怒之后,威逼更加明显:命锦衣卫昼夜把守祠堂,勒令徐辉祖写下服帖文书,撤销一切俸禄和爵位。徐辉祖拒不配合,写下的唯一一句话是“父为开国功臣,子孙享有免死之券”,那一笔一划,写的是忠诚,更是控诉。

京城中,百姓窃窃私语:有人说,“见过武将拗不过新君,但这才是真忠臣”;也有人说,“纵死不臣,名留后世也留恨”。不论哪种评价,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无法忽视的政治震荡。

朱棣本有心诛杀这位姐夫,相隔三尺,却如隔云山。但徐辉祖身份特殊:既是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子,又是皇后亲弟,拥有免死金牌。朱棣权衡之后,收起杀意,从诛杀转为削权。撤爵、勒令幽居、剥夺俸禄。他把徐辉祖圈禁,退为平民,冻结名号。

禁闭之后,徐辉祖不见天日,私宅简朴,京师贵族不敢通行探视。但不久后,徐皇后病逝。病逝后,朱棣终于怒气释放,曾再度考虑处死弟妹,但最终为“中山王不能无后”的名义下令,让徐辉祖死后由其长子继承爵位。

徐辉祖死于1407年,默然为止,他从未松口称臣。京城志人后来称其“以父仇恨为墓志”,死前仍跪在祠堂纸灰中,忠烈泣血。死后一月,朱棣追封其长子为魏国公,延续爵位。此举不仅是政治补救,更是对旧功的弥缝与对人性的一次让步。

这场宫廷风暴过后,朱棣稳固政权,但留下日后理学流派的讨论素材:忠臣不必死,权力应有赦。徐辉祖的墓碑最终写上“追赠太师、谥忠贞”。学者评价:他是“古之忠者”的缩影,为世后铭记。

0 阅读:1168

评论列表

大鸭梨

大鸭梨

5
2025-07-23 09:44

怎么不说徐辉祖把亲弟弟绑去送给建文帝杀呢!朱棣恨的就是这点

懒猫 回复 07-23 09:54
没毛病啊!当年张柏就是这样大义灭亲,告发了张松的。

猜你喜欢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