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房地产大佬要跑路!集团负债千亿,前掌门套现跑路在机场被抓。绿城中国曾是无数中

波览历史 2025-07-23 10:10:05

又一房地产大佬要跑路!集团负债千亿,前掌门套现跑路在机场被抓。绿城中国曾是无数中国购房者心中“品质”的代名词。   然而就在2025年5月,曾一手将绿城推上行业第七的前董事长张亚东,却在香港国际机场登机前被拦下,准备飞往加拿大的计划就此泡汤。   这一幕仿佛是悬疑大片的高潮时刻,让整个地产圈为之震动。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掌舵人,辞职不过两个月,便企图带着数千万港元悄然离境。   背后藏着的是绿城中国近4000亿负债的深渊与一个企业家急于脱身的真实写照。   时间回到2018年,张亚东带着政商双重履历空降绿城。彼时的绿城刚经历股权混改,中交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创始人宋卫平逐步淡出。   这位曾任大连副市长的张亚东,此前在中交集团已有重要任职,入主绿城之初便被寄望于推动企业转型。   他没有延续绿城一贯的“慢工出细活”路线,而是迅速推出“5912”高周转开发模式,追求短周期、高效率。   在张亚东的带领下,绿城的销售额节节攀升,从2018年的1564亿元飙升至2021年的3509亿元,行业排名一举进入前七。   这个阶段的绿城,风头无两,俨然成为地产圈的明星企业。张亚东在股东会上曾豪言,力争2025年销售突破6400亿元,打造品质与规模并存的行业标杆。   但一切的繁荣背后,危机早已悄然滋长。   高周转的模式虽然能带来短期的销售爆发,却也意味着企业必须持续大规模拿地,不断借新还旧,一旦市场下行,资金链断裂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2020年,监管出台“三道红线”政策,限制房企盲目扩张。   面对行业普遍收缩的大势,张亚东却继续逆势而行,2022年至2024年间,绿城累计斥资超500亿元抢地,甚至以13.1万元/平方米的天价楼面价拿下上海徐汇滨江地块,刷新全国纪录。   这些操作在当时被视为激进中的“雄心壮志”,但随着市场进一步降温,绿城的财务状况开始急转直下。   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负债高达3943亿元,其中短期债务就有1184亿元,而净利润率却跌至1%。   大量高价地块项目陷入停工、滞销的泥潭,上海、杭州、南京等地高端项目回款乏力,成为难以处理的“烫手山芋”。   更令人关注的是,在绿城陷入资金困境之际,张亚东却悄悄开始了资本运作。2024年11月,他通过香港联交所减持226.9万股股票,套现2478万港元,并将部分资金通过境外渠道转出。   与此同时,张亚东还试图联合第二大股东九龙仓,稀释中交集团的控股权,并将部分优质资产低价转移。   这一系列操作引发中交集团强烈不满,最终在2025年3月,张亚东突然宣布辞职,表面为“工作变动”,实为内部博弈后的被动出局。   辞职后不到两个月,张亚东现身香港国际机场,准备搭乘前往加拿大温哥华的航班。当时他身穿深色西装,神情匆忙,行李中疑似携带大量现金和相关资料。   就在他通过安检后不久,被机场工作人员拦下,并在登机口与相关人员交涉约11分钟后,被带离现场。这一幕被目击者拍下,迅速传遍社交网络,引发舆论哗然。   绿城内部在此期间也陷入混乱。执行总裁李森、董事会秘书尚书臣等公司核心高管相继“失联”,管理层大变动,员工人心惶惶。   更有建筑商公开讨薪,称绿城拖欠工程款达75亿元,导致工地全面停摆。绿城高价拿地的项目开发陷入停顿,多个城市的项目被迫延工,购房者投诉不断,部分期房项目甚至有烂尾风险。   市场对绿城的信心迅速崩塌。2024年全年,房地产企业信用债违约规模超过6000亿元,绿城的巨额负债让其融资更加困难。   购房者也逐渐转向现房市场,期房销售占比跌至30%以下。这一转变进一步拉长了房企的回款周期,加剧了现金流紧张。   张亚东的做法最终触怒监管层,2025年5月,他在机场被带走调查。   当月,中纪委网站发布文章《紧盯国企领域“逃逸式辞职”问题》,虽未点名,但时间上的巧合几乎坐实了调查的指向。   文章明确指出,一些国企高管辞职前突击套现、提拔亲信,意图通过“金蝉脱壳”方式转移风险、逃避监管。   事件的爆发也促使中交集团加快对绿城的全面接管。2025年初,集团宣布将自身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剥离,整合至中交地产,同时派出老中交人刘成云出任绿城董事长,试图稳住局面。   绿城如今的困境,不仅是企业个体的危机,更是整个行业转型中的缩影,过去靠高杠杆、高周转、规模优先的增长模式,早已难以为继。 信息来源:卸任两月,绿城前董事长想去加拿大,在机场被“劝返”—中华财经网

0 阅读:47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