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酸了!新西兰一番话耐人寻味,也道出了一个西方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在2025中

流水梦寒月影 2025-07-23 10:12:59

外媒酸了!新西兰一番话耐人寻味,也道出了一个西方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在2025中国商业峰会上,新西兰总理公开表示,中国是新西兰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他还引用了一组数据,截至今年1季度,中新双边贸易额突破390亿新西兰元,占后者出口的20%以上,中国是新西兰最大的贸易伙伴。 新西兰是个总人口不到500万的国家,经济结构比较特殊,农业和畜牧业占比高,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这就使得对外贸易对其经济发展格外重要。而中国市场的存在,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为新西兰的经济稳定提供了支撑。 根据新西兰外交贸易部的数据,中国连续多年都是新西兰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尤其是乳制品、肉类、木材和水果这几类商品,中国市场的需求对新西兰相关产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比如说乳制品,新西兰每年生产的大量奶粉、黄油和奶酪,很大一部分都运到了中国,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乳制品的需求,让新西兰的奶农和相关企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再看木材,中国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对新西兰的原木和木制品需求旺盛,这些木材通过海运来到中国,被用于建筑、家具制造等多个领域。 可这样的经济依赖关系,在一些西方媒体眼里却成了“把柄”。他们一方面承认中国市场对新西兰经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忍不住酸溜溜地评论,认为新西兰在“五眼联盟”中对华态度过于温和,甚至批评新西兰在一些国际事务上没有紧跟美国的步伐。 比如路透社在报道中提到,新西兰在对华关系上采取了比澳大利亚或其他“五眼联盟”伙伴更为温和的立场,这种“差异化”的政策让一些西方国家感到不满。 还有媒体拿新西兰的外交政策说事,认为其在经济上依赖中国的同时,在国防和安全领域却试图向西方盟友靠拢,这种“两面下注”的做法显得有些矛盾。 不过,新西兰政府的态度很明确,经济利益是首要考虑的。拉克森在多个场合都强调,新西兰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牺牲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账:中国市场占新西兰出口的20%以上,这个比例可不是小数目。 如果失去中国市场,新西兰的乳制品、肉类等行业将遭受重创,大量企业可能面临倒闭,工人失业,整个经济都可能陷入动荡。就拿乳制品行业来说,恒天然作为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企业,其在华业务占全球业务量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中国市场的风吹草动直接影响着恒天然的营收和利润。 前几年,中国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有所波动,恒天然的业绩就受到了明显冲击,这让新西兰深刻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从历史角度看,中新经贸关系的发展一直走在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关系的前列。新西兰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发达国家,也是最早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之一。 这种“先行者”的角色,让新西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尝到了甜头。2008年中新自贸协定生效后,双边贸易额以年均11%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25年已经突破了390亿新西兰元。 而且,双方的合作还在不断深化,2022年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生效,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开放,纳入了电子商务、环境与贸易等21世纪议题。2024年启动的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谈判,更是为双方在金融、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打开了新的空间。 但新西兰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一方面,经济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存在风险。一旦中国经济出现波动,或者双方在某些问题上产生摩擦,新西兰的出口就可能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来自西方盟友的压力也不小。“五眼联盟”内部时不时会对新西兰的对华政策提出质疑,要求其在人权、网络安全等问题上与中国对抗。不过,新西兰政府似乎很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并没有盲目跟随,而是选择在维护与西方关系的同时,继续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新西兰也在寻求多元化发展。比如加强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贸易往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同时,新西兰也在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减少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 但这些努力短期内很难见效,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依然不可替代。就像拉克森说的,新西兰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目前只有0.25%,未来希望提升至0.33%,这个看似微小的目标,背后是32%的出口增长潜力。这意味着新西兰只要在中国市场上稍微增加一点份额,就能为自身经济带来显著的增长。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新西兰的例子也道出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任何国家想要在经济上孤立中国,都是不现实的。 即便是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与中国存在分歧的国家,也很难在经济上完全与中国脱钩。新西兰的做法,实际上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参考: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在这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合作共赢才是大势所趋,任何试图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的做法,最终都可能损害自身的利益。

0 阅读:0
流水梦寒月影

流水梦寒月影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