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妻子在菜市场摸了一下冬笋,售货员见她的衣服上布满了

品古观今吖 2025-07-23 11:26:47

1978年,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妻子在菜市场摸了一下冬笋,售货员见她的衣服上布满了补丁,翻了一下白眼,不客气地说道:“老太太,买不起就不要乱碰,冬笋很贵的,碰坏了你赔不起……”

这话说得挺难听,一般人可能就吵起来了,或者臊得满脸通红赶紧走开。

可这位老太太,她脸上没一点生气的样子,反而笑了笑,也没反驳什么,还是仔仔细细挑了两根冬笋,结了账,拎着自己装了几根胡萝卜青菜的布袋子,默默地走了。

直到一位老同事认出了她,惊讶地上前打招呼,那售货员才傻了眼:这位被她当成“穷酸老太”的人,原来是大名鼎鼎的何泽慧,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夫人,她自己就是世界顶尖的大科学家!

卖菜的不知道何泽慧是谁,这事儿其实不稀奇。

何泽慧年轻那会儿就是响当当的“学霸”,江苏苏州出来的姑娘,家里不算多阔气,但在振华女校打下的底子厚。

她是真聪明,也拼。1932年清华物理系才招了几个人,女生更是凤毛麟角。

她就愣是凭着硬成绩挤进去,成绩还死死压着同班的钱三强、王大珩这帮后来的科学巨擘,是当届的状元!

那会儿大学刚毕业,她一心想着报国,想去南京兵工署,结果人家一句话就把她堵回来了:“不要女的!”理由简单粗暴到可笑。

这没拦住她,转头她就抓住了去德国留学的机会,研究怎么打得更准的弹道学。

1940年,人家稳稳当当地在德国拿下了工程博士学位,专门研究怎么测子弹飞多快。

这学问放哪儿不能吃香喝辣?可何泽慧不是图享受的人。

在德国西门子研究所干过,又跑到海德堡搞核物理,和几个同事一起捣鼓出用特殊“云室”观测粒子的技术。

1945年,她们搞出来的动静震惊了世界顶级科学圈,抓拍到了正电子和电子“打架”的瞬间,清清楚楚!

这成果发在了最牛的《自然》杂志上。那会儿钱三强在法国居里实验室,俩人鸿雁传书。

1946年在巴黎结婚,“科学女神”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都是见证人!

接下来小俩口就一起在居里实验室搞研究,何泽慧自己就亲手发现了铀原子能裂成四瓣儿的重要现象,这发现又把人类对核裂变的认识往前狠狠推了一大步。

国际科学界都服气,给她送了个外号,“中国的居里夫人”,这分量,你说重不重?

当时他们在法国,条件好,待遇高,前景一片光明。

但1948年祖国一声召唤,两人想都没想,收拾行装就回来了。

回来一看傻眼,啥都没有啊!所谓的实验室破败不堪,要啥没啥,连最基本的仪器都凑不齐。

可何泽慧她一头扎进北平研究院那个小小的原子学研究所,后来又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她就带着一群年轻人,没日没夜地在简陋的屋子里熬,凭着一股子轴劲儿,硬是在1956年搞出了世界一流水准的核乳胶,拿了科学院的大奖!

等中国有了自己的反应堆和加速器(1958年),何泽慧又冲在了中子物理研究的最前沿。

1964年,她当上了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管着几个大实验室,为“两弹一星”工程培养输送了大批顶尖人才。

为啥能成功?就凭这份对科学绝对的敬畏和认真劲儿!

可你看看她的生活:住的还是老房子,几十年没啥变化,家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出门就挤公交,连专车都懒得要;衣服穿破了,打个补丁继续穿。

她和钱三强这对科学伉俪,心思全扑在实验室里,对生活享受的要求低得惊人。

她的话说得朴素直接:“科研就是我的命,享受那些东西,不值当花心思。”

1978年那会儿,她已经是60多岁、功成名就的国家级专家、研究所领导!

她要真摆个谱,穿件好点的衣服去菜场难吗?打声招呼让人送点菜去家里不行吗?可她偏不。

她就像最普通的一个家庭主妇,穿着有补丁的棉袄,拎着布袋,混在人群里挑挑拣拣。

是买不起冬笋吗?绝对不是!是她心里压根儿就不在意这些,她的价值和满足感,早就超越了冬笋的价格,超越了身上的衣服是绸缎还是粗布。

这事说到底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售货员眼里的世界,衣服新就是有钱人,旧就是穷酸。

她看不到一个穿着旧棉袄的老太太背后,藏着比金子还贵重的智慧和贡献,藏着支撑一个国家脊梁的坚韧和风骨。

这真是一个挺大的误会。社会上看人,能不能多点不一样的角度?科学家贡献那么大,过着这么朴素的日子,他们值不值得更多一点点的理解和敬重?

何泽慧一直到97岁高龄(2011年)去世前,还念念不忘科研。

她家就挂着个普通的“五好家庭”牌子,走廊光线昏暗,木门老旧斑驳,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她给这个世界留下的,不仅仅是中子物理的教科书级贡献,更是一种低调务实、扎根科研、淡泊名利的科学家精神。

这种精神,是不是比穿得光鲜亮丽更值得人仰望?她用一生在问:一个人的价值,究竟该由什么来定义?是身上的衣裳,还是心里的光芒?

0 阅读:247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