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7月朝鲜劳动党突然发布人事调整,金日成的亲弟弟金英柱从政治局常委名单中消失,这个消息震动了整个平壤政治圈,因为几乎没人想到这位"二号人物"会突然失势。
金英柱17岁就跟着哥哥上山打游击,在著名的普天堡战斗中负责传递情报,这段经历后来被写进党史,成为他"革命元勋"身份的重要证明。
他还曾给日本关东军当过翻译,在那个年代,这种经历本来很敏感,但金英柱却把它变成了优势,说自己"知己知彼"。
1950年金英柱被派到莫斯科大学学习,回国后一路高升,先是当了劳动党组织指导部部长,后来成了政治局委员,1970年修宪时更是被明确写进法律,成为仅次于金日成的"第二人"。
1972年是金英柱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他作为朝方代表与韩国谈判,签署了著名的《南北联合声明》,当时各国媒体都在猜测,金英柱很可能就是朝鲜的下一任领导人。
但就在这个时候,金正日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这位金日成的长子通过青年组织和宣传部门,悄悄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两个权力集团之间的较量,其实早就开始了。
早在1974年6月的一次中央全会上,会议本来是讨论经济问题的,却意外变成了对金英柱的批评会,金正日在发言中暗示,革命事业需要更直接的传承方式。
更要命的是,金英柱手下一个官员在聚会时丢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这个包最后落到了金正日派系的人手里,虽然具体内容没公开,但"泄密"的帽子已经扣上了。
1974年8月金英柱被免去所有核心职务,只保留了一个副总理的虚职,表面看起来是平调,实际上已经彻底出局了。
从那以后,金英柱就被安排到两江道的山区"养老",他的住所从平壤市中心搬到了偏远山村,电话被拆除,外出要报告,这种日子一过就是27年。
到1998年朝鲜才给金英柱一个"名誉副委员长"的称号,算是对他早年功绩的认可,但他再也没能回到平壤,一直住在山里直到去世。
金英柱的故事其实很典型,在朝鲜政治体系中,革命资历和家族血缘都很重要,但关键时刻,血缘关系往往更胜一筹。
他输就输在没有认清形势的变化,当权力传承的逻辑从"革命元勋"转向"家族继承"时,那些曾经的优势反而成了包袱。
金英柱曾经以为,凭借自己的革命资历和国际经验,可以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但他没想到,政治的游戏规则已经悄然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英柱是朝鲜政治转型的一个缩影,他的兴起代表着革命一代的辉煌,他的失败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权力的逻辑从来都是残酷的,哪怕是在最亲密的家族内部,金英柱用自己的后半生证明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