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需完全保留,后续内容请使用近义词进行改写,整体框架保持原结构,采用日常口语表达方式呈现,确保行文逻辑顺畅,避免冗余表述和总结性语句,最终结尾处务必添加「感谢观看」作为收尾。
61年前,韩国一位18岁的崔姓女性被一名21岁的男性侵犯。
在抵抗过程中,她咬断了对方的舌头,因此被判了10个月的监禁。
而那名施暴者只受到了6个月的刑罚。
如今崔奶奶已经78岁了,这起案件即将被重新审理!
“你愿意和这个人结婚吗?”
法官的语气非常平静,好像只是在问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问题,但这句话让当时只有18岁的崔顺实感到难以置信。
就在几天前,她刚刚经历了一场可怕的侵害,如果不是她咬断了对方的舌头,根本无法逃脱。
而现在,法官却在问她是否愿意和那个试图侵犯她的人在一起。
“他的舌头断了,没人会要他。”
法官又补充了一句,语气中甚至带有一点劝导的意味。
这一幕真实地发生在1964年的韩国釜山。
当时的法律和社会观念对女性非常不公正,遭受性侵的女性常常再次受到伤害,甚至被逼着与施暴者“和解”。
崔顺实的案子并不是个例,但她的反应格外激烈:她拒绝沉默,拒绝接受荒谬的建议,也拒绝承认自己有错。
,法庭最后还是判处她10个月的监禁,缓刑两年,理由是“防卫过度”。
而那个施暴者,因为非法闯入和威胁罪被判了6个月,缓刑一年。
在当时的韩国社会,女性在遭遇性暴力后往往会承受巨大的污名化。
很多人认为,受害者“一定做了什么”才会被侵害,甚至有人觉得,和施暴者结婚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崔顺实的案子正是这种错误观念的体现,法庭不仅没有追究施暴者的强奸未遂行为,反而要求受害者承担“伤害他人”的责任。
更讽刺的是,施暴者卢某在法庭上说自己才是“受害者”,因为他的一截舌头被咬掉了。
而法官似乎更同情他的“伤势”,而不是崔顺实所经历的恐惧和痛苦。
这种荒谬的逻辑,让崔顺实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无法释怀。
但她没有放弃。
尽管社会对她充满偏见,尽管法律曾经背叛了她,她依然坚持申诉。
直到2018年,韩国“MeToo”运动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公开讲述自己的遭遇,司法系统也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性暴力案件。
2020年,崔顺实正式提出重审申请,但最初仍被拒绝,法院认为“过去的判决符合当时的法律标准”。
,社会观念的变化终究影响了司法。
2023年,韩国最高法院承认当年的审判存在严重问题,包括忽视性侵证据、对受害者进行羞辱性的检查等程序上的不公。
最终,在2025年7月23日,这起跨越60年的案件将会迎来重审。
只能说,无论时代如何,受害者都不该被羞辱,正义也不该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