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可当他到达后,却发现干部全牺牲,而战士更是乱成

风城春史呀 2025-07-23 14:07:34

1951年,一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可当他到达后,却发现干部全牺牲,而战士更是乱成一团,谁曾想,在这危急时刻,他却做出一惊人举动,而且还立了大功。   这个兵叫王德明。当他把最后两箱手榴弹从冰冷的汉滩江水中扛上152.2高地时,迎接他的不是战友们欣喜的呼喊,而是一片死寂后的混乱。   阵地上,硝烟混合着血腥味,呛得人睁不开眼。几个年轻的战士眼神空洞,抱着打空了的枪蜷缩在弹坑里,像是被吓丢了魂。   他抓住一个稍微年长点的战士,大声问:“连长呢?指导员呢?”得到的回答让他心沉到了谷底,排以上的干部,一个都没剩下,全牺牲或重伤了。   指挥链断了,这在战场上意味着什么,王德明比谁都清楚。这支部队是被斩了首的猛虎,空有一身力气,却只能原地打转,等着被敌人撕碎。   果然,山下的敌人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集结,黑压压的一片,准备再次涌上来。   “我是党员,是老兵,现在听我指挥!”   在这片濒临崩溃的阵地上,王德明洪亮的声音炸响。战士们愣住了,他们看着这个浑身湿透、满脸炮灰的担架员,眼神从迷茫转向了一丝惊愕。   没人知道他是谁,只知道他刚刚扛着弹药从江对岸过来。但此刻,他身上那股子不容置疑的劲儿,让所有人下意识地安静了下来。   王德明没时间解释。他迅速扫了一眼阵地,凭借着在国内战场上,从淮海到渡江,再到解放上海积累下的丰富经验,脑子里飞快地构筑着防御方案。   他一把拉过身边几个战士,指着不同的方向,用最简练的语言下达命令:“你带三个人去左边那个土坎,把机枪架起来!你带四个人守住正面,把手榴弹都分下去!剩下的人跟我来!”   他将阵地上仅存的15名战斗力,硬生生拧成了一股绳。他自己则带着几个人,占据了侧翼一个视野最好的位置,亲自操起了机枪。   他清楚地知道,以这点兵力硬碰硬就是找死。他定下了一条残酷而有效的规矩:“都给我听好了,敌人不上到跟前,谁也不准开枪!把手榴弹攥紧了,等我命令!”   敌人的冲锋开始了。炮弹呼啸着落在阵地周围,泥土和碎石四处飞溅。王德明死死盯着越来越近的敌人,当他们冲进手榴弹的最佳投掷距离时,他猛地一声大吼:“扔!”   瞬间,十几名战士将手中的手榴弹奋力甩出,一连串的爆炸在敌群中开花,冲在最前面的敌人应声倒下一大片。   趁着敌人队形混乱,王德明操纵的机枪发出了怒吼,一道火舌精准地扫向敌人的侧翼,将他们后续的攻势硬生生压了回去。   一轮冲锋被打退,但王德明知道,这只是开始。他立刻让战士们冲出去,在敌人留下的尸体上搜寻还能用的武器弹药。   紧接着,敌人的第二次、第三次冲锋接踵而至,一次比一次猛烈。阵地上的弹药消耗得飞快,很快,枪声变得稀疏起来。当最后一排子弹打光后,王德明扔掉了滚烫的机枪。   他回头看着那些稚气未脱却已满眼血红的战士们,沉声说道:“兄弟们,咱们的子弹打光了。现在,轮到拼命了!跟我上,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他第一个跃出战壕,迎着敌人的枪口冲了上去。剩下的战士们被他那股悍不畏死的精神彻底点燃,他们发出震天的喊杀声,端着刺刀,紧随其后。   这场面让那些装备精良的敌人彻底懵了。他们或许见过顽强的抵抗,却从未见过如此不要命的打法。一时间,敌人的阵脚大乱,攻势戛然而止。   就在这白刃相接、生死一线的时刻,后方传来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是援军到了!敌人见势不妙,仓皇撤退。王德明和他的战友们,用血肉之躯,硬是守住了这片几乎失守的阵地。   这一战,王德明一人歼敌39人,战后被授予一级英雄称号,并记特等功。在那个年代,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能获得一级英雄称号的,仅有50人。这个荣誉分量重如泰山。   然而,当战争的硝烟散去,这位英雄的选择,比他在战场上的壮举更令人动容。回国后,部队本打算提拔他担任军官,留在部队。但王德明却拒绝了。   他总说,自己在战争中留下了残疾,还有严重的神经性头痛,不能再给组织添麻烦了。1956年,他谢绝了所有安排,带着妻子丁桂申,回到了山东诸城老家的村子里,重新做回了一名农民。   从万众敬仰的英雄,到田间地头的农夫,这个转变,他走得坦然。他把那枚金光闪闪的一级英雄奖章和各种证书,都小心翼翼地藏在一个小箱子里,从不轻易示人。   村里人只知道他是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却很少有人知道他那惊天动地的功绩。他和妻子靠着几亩薄田,拉扯大了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清贫,但他从未向政府提过任何特殊要求。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比起那些牺牲在朝鲜的战友,我能活着回来,已经很满足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0 阅读:131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