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7年,李德以“无法适应延安的生活”为由想返回苏联,毛主席好言相劝道

酷炫青春风飞扬 2025-07-23 20:33:57

[太阳]1937年,李德以“无法适应延安的生活”为由想返回苏联,毛主席好言相劝道:“听说苏联正在搞大清洗运动,你若在这个风尖浪口回去,弄不好还会有生命危险,希望你三思而后行!” 李德,本名奥托·布劳恩,早年间参加过一战,后来在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过,军事理论看起来还挺扎实。 1933 年,他来到中国江西苏区,当时正值第五次反 “围剿” 的关键时期,那时,年轻的博古对军事一知半解,出于对共产国际的尊崇,加之两人 “左” 倾思想基础的一致性,博古赋予了李德极高的军事指挥权,得以列席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会议,深度参与红军各项方针决策的研究与制定。 但是李德到了苏区后,却完全按照苏联的军事理论和经验来办事,忽略中国和红军的实际情况。 在打仗的策略上,他放弃了像毛泽东他们那样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而是选择了阵地战,主张“把敌人挡在国家大门外面”,进行“短时间、猛烈的攻击”。 就拿广昌保卫战来说,当时彭德怀等将领反复陈明利害,告知广昌难以固守,如此打法会让红军遭受重创,可李德不听,执意命令红军以堡垒对堡垒,与数倍于己的敌人硬拼。 之后又在长征初期指挥失当,导致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折损过半,处境危急。 湘江一役,更是鲜血染红了江水,让红军遭受巨大损失。 虽然李德在指挥上有很大漏洞,但他也为我国革命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 长征途中,尽管他已失去主要指挥权,但始终坚持随军前行。 作为德国人,他语言不通,与红军战士在文化、生活习惯上差异巨大,却从未因艰苦环境退缩,翻 雪山、过草地时,他扛着沉重行李,穿着不合脚的鞋子,和普通战士一样跋山涉水,没人特殊照顾也从未掉队。 在延安时期,他虽然不再参与军事指挥,却主动承担起翻译和资料整理工作。 当时革命队伍急需理论支持,他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将一批共产国际的文件、军事理论著作翻译成中文,为红军干部学习提供了便利。 此外,他在苏联和东德期间的后期工作也有积极意义。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投身军队担任政治指导员,参与反法西斯战斗,战后在东德从事翻译工作,将共产主义经典著作译成德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德语地区的传播发挥了作用。 更重要的是,他的经历从反面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其机械照搬外国经验导致的失败,让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结合国情的重要性,间接促进了 “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的巩固,为后续革命道路的正确选择提供了历史镜鉴。 后来在1939 年,李德得到了回国机会,于是他告别延安,回到了苏联。 然而当时苏联正处于大清洗时期,他因在中国的错误指挥接受审查,但好在周恩来等同志的斡旋,他最终仅受到警告处分,之后便被安排做军事史研究工作。 1974 年,李德在保加利亚度假时因病离世,结束了充满争议的一生。

0 阅读:52
酷炫青春风飞扬

酷炫青春风飞扬

酷炫青春风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