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一位知青在阅读钱学森的论文时,却发现方程推导错了,秉持着对知识的尊重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7-23 21:00:08

1964年,一位知青在阅读钱学森的论文时,却发现方程推导错了,秉持着对知识的尊重,就给钱学森写去了信,谁料,钱学森不仅回了信,还多次使用尊称,还感谢他指出自己的错误......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会儿,郝天护还在新疆戈壁滩上,响应号召下乡。他是农学院里的知青,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守着炉火,借着煤油灯的光看书,是他心里头最能透气儿的时刻。

每当北京的科学期刊辗转送到这偏远之地,就成了他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一个特别冷的晚上,郝天护翻开了《力学学报》,琢磨着钱学森先生一篇关于流体力学的论文。看着看着,不对劲儿,有个关键方程的推导环节,在他这个普通学子眼里,似乎出现了误差。

这想法冒出来,他自己都吓一跳:“那可是钱学森啊!我能有资格质疑?”

但那股子对知识的较真劲儿上来了,放不下。昏黄灯下,他铺开纸笔,一遍遍重新演算,演算纸堆了一桌子。结果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他:他没错,真的是钱老论文里出了点小岔子。

难题摆在面前:说还是不说?一个无名小卒,写信去指出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的错误?信寄出去,恐怕连个水花儿都没有,搞不好还会被嘲笑自不量力。

郝天护心里七上八下,但最终对科学真理的那份敬畏压过了顾虑。他把自己的推演过程,仔仔细细、工工整整地写在三页稿纸上,塞进了信封。信封地址是北京,收信人:钱学森同志。那枚八分钱的邮票,贴上的是一份年轻的勇气和对真理的执着。

信跋涉三千公里,飞进了当时已身兼多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肩负着“两弹一星”重任的钱学森的办公室。

钱老日理万机,处理雪花般的群众来信,时间上几乎是奢望。但当这封来自戈壁、带着质疑的信件摆到桌上,钱学森没有忽略,更没有轻视。

他摘下眼镜,找出自己那篇原文,拿起笔,对照着郝天护画下的红圈,认认真真地从头推算了一遍。时间过去大概半小时,结论清晰无比,这个远在新疆的年轻人是对的,他的论文里确实存在一个疏漏。

钱学森对待学术的严格是刻在骨子里的,早年在美国求学时,敢跟顶级的导师冯·卡门争论;回国后,对自己、对身边科研人员的演算,都要求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含糊。

被指出错误,他没有丝毫恼怒,反而由衷地欣赏起这个素昧平生、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的年轻人,心里满是感谢。

没有丝毫犹豫,钱学森摊开信纸,亲自给这位“郝天护同志”写下了回信。信的内容不算长,但字里行间透出的尊重,让所有了解这个故事的人都感慨不已。

在这几百字里,他竟然用了13个“您”来称呼郝天护。在信的结尾,钱老更主动提出:“您发现的这个问题很好,有见地。我建议您把它整理成一篇小文章,投给《力学学报》发表吧,让更多同行看到。”

收到信的那天,郝天护捧着那张薄薄的信纸,手估计都在抖。他压根儿没敢想能得到回音,更别提是这样一封充满尊重和鼓励的信。

钱老的话就是最大的动力,他马不停蹄地把自己的发现、推导过程整理成文,投给了《力学学报》。

现实常不如预想般顺利,郝天护那时候实在是个无名之辈,他的投稿到了编辑部,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

可钱老并没有忘记这件事,过了一段时间他留意到《力学学报》上并未出现郝天护的文章,便直接拨通了编辑部的电话询问情况。

了解到稿件还未处理,他不仅说明了情况,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学术声誉和地位,诚恳地进行了推荐。

在钱学森的直接关注和推荐下,郝天护那篇名为《关于钱学森教授“薄壳失稳理论”的一点讨论》的小论文,在1996年的《力学学报》上刊登出来了。

更令人动容的是,钱老不仅特地给郝天护寄去了刊有文章的期刊,而且在他的坚持下,作者署名那一栏,明确地写着“郝天护、钱学森”,这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巨匠,主动将自己的名字放在了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后面!

这是巨大的认可,是沉甸甸的关怀,更是一个顶尖科学家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撑起了一片追寻真理的天空。

多年后郝天护得知,钱学森先生生前像回复他的信那样,亲笔回复过超过七百多封来自普通大众的信件。

这一刻,他更深地明白了,钱老的伟大,不仅仅在于那些彪炳史册的科技成就,更在于他面对质疑时的坦荡胸襟,在于他愿意对每个可能被埋没的微小火种,投去欣赏的目光,伸出手扶上一把的巨大温暖。

知识的殿堂,真理的王国,从来不是按名气大小、地位高低来发放入场券。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在它们面前,众生平等。

真正的伟大人物,不在于他站得有多高,更在于他能够俯下身段,真诚地看待每一次可能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叩问,那份愿意为无名者“弯腰”的谦逊和担当。

知识的力量在碰撞中增长,而人性的光辉,恰恰在这份平等相待的尊重里,永恒闪耀。

0 阅读:54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