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在家吃晚饭时,突然闻到了一道菜的味道有些发苦,就皱了皱眉,对家人说:“这道菜有问题,别吃”!
就在钱学森准备夹起一块鸡肉准备送入口中时,动作却停住了,一股极其细微但绝不该出现在餐桌上的味道,窜入了他的鼻腔,出于自身对化学药剂的机敏反应,他闻出那绝对不是调味料的香,而是一种类似苦杏仁的、带有化学感的刺鼻气味。
对普通人来说,这或许只是一丝可疑的异味,但对再三斟酌过这味道的钱学森而言,这味道他显然已经猜出了其中的化学成分——它属于剧毒的氰化物,是他只在实验室里才会接触的东西,来不及多想,他立刻放下筷子,神情严肃地对家人说:“这道菜有问题,别吃”!
一句话,让全家都愣住了,这并非神经过敏,而是数十年科研生涯和特殊经历共同锻造出的一种本能。
作为顶尖科学家,钱学森对化学物质的敏感度远超常人,更重要的是,归国前在美国长达五年的软禁与监视,早已让他对周遭任何一丝反常都保持着高度警惕,饭菜里的异样,恰好触动了他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
为了验证判断,这盘可疑的鸡肉被立刻送去化验,几小时后,结果出来了:鸡肉里确实含有氰化钾,剂量足以致命。
这样的消息被立刻传到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当即指示:“查到底,保住人”,这时的钱学森是国家“两弹一星”工程的灵魂人物,他的安危,早已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命脉,国家高度重视也属情理之中。
就这样,中央警卫局的老兵习九勃,被秘密派到了钱学森身边,他没有大张旗鼓地排查,而是像个影子一样,默默观察着钱家内外的一切,正是这种默默观察,让习九勃发现厨房里新来的厨师“老许”,袖口总有一块显眼的蓝色补丁,巧的是,那个经常来送菜的菜贩子,袖口上也有着一模一样的补丁。
习九勃的经验告诉他,在保卫工作中,没有巧合,只有蓄意为之,他开始暗中跟踪,终于在一次送菜途中抓了个人赃并获——老许正从一堆胡萝卜里,取出一个暗藏的药瓶,瓶子里,正是氰化钾。
审讯中,老许交代了一切,原来,他的孙子被特务绑架,对方以此要挟,逼他向钱学森投毒。
没想到真相的背后竟是一个被逼上梁山的普通人,他不懂化学,更不懂剂量,为了确保“完成任务”,他投放的剂量反而过大,这才让那致命的气味浓到足以被钱学森的鼻子提前捕捉,也正是这份外行人的“认真”,阴差阳错地避免了一场国之栋梁的陨落。
但是这顿有惊无险的晚饭,彻底敲响了国家安全系统的警钟,针对国家顶尖人才的保护,必须得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至此之后,钱学森的家,便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家,另一位专家段恩润被紧急调来,他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场老兵,也是一位食品安全专家,他带来了一整套德国进口的精密检测设备,钱家的厨房从此更像一间高规格的化验室,每一顿饭、每一口汤,甚至孩子吃的糖果、厨房用的盐,都必须经过段恩润的严格检测,确认安全后方可食用。
不得不说,这简直就像是之前的古代贵族要餐前用银针试毒一般,但是这样的“大张旗鼓”绝对是值得的。
无形之中,习九勃和段恩润成了这个家庭的隐形守护者,他们的工作,远不止于餐桌,检查地板有无松动,核实每一个水电工的身份,规划紧急撤离路线,甚至连垃圾桶的摆放位置,都在他们的考量之内,安保细致到近乎严苛,但钱学森毫无怨言,他清楚,这些“麻烦”守护的不是他个人,而是他肩上关乎国家命运的千斤重担。
“钱学森事件”成了一个分水岭,它让国家深刻认识到,保护顶尖人才的安全,就是保护国家发展的核心引擎,此后,中国对战略科学家的保护体系全面升级,确保他们能在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里,心无旁骛地为这个国家铸造利剑与盾牌。
我们今天看到的导弹升空、卫星环绕,是钱学森等科学家们在台前的辉煌成就,但在这份辉煌背后,是无数像习九勃、段恩润这样的无名英雄,用自己的警惕、忠诚和牺牲,在看不见的战线上,为国家的脊梁挡住了致命的毒药和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