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高志远被萧克以“勾结吴佩孚,想要去给敌人当叛徒”的罪名处决,而这一行

史海奇报屋 2025-07-24 00:37:44

1939年,高志远被萧克以“勾结吴佩孚,想要去给敌人当叛徒”的罪名处决,而这一行为也使得宋时轮、邓华等相继离开萧克。 高志远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人物。九一八事变后,他在家乡河北乐亭一带就已拉起抗日队伍。那会儿日军刚占领县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变卖了家里的田地,买了十几条枪,带着乡亲们躲在芦苇荡里,趁夜摸进日军哨所夺弹药,把粮食分给挨饿的百姓。 瞧瞧高志远!为了打鬼子,自家祖传的地都能卖了换枪!带着乡亲钻芦苇荡,吃风喝露,黑灯瞎火里敢去捅鬼子哨所!枪子儿不长眼,他为的啥?是真恨日本鬼子,是看不得乡亲受难!那股子敢拼命的劲儿,实打实从血性里冒出来的。这像要当汉奸叛徒的样子?谁信?他要是图富贵,何必散尽家财过刀头舔血的日子?窝在家里当地主不比这舒服? 忽然扣上顶“勾结大军阀吴佩孚想叛变”的大帽子!咔嚓就给砍了?快得很啊!这事儿透着一股邪气。最大的窟窿在哪?证据呢?真凭实据亮出来了吗?高志远通吴佩孚的书信有吗?跟鬼子暗通的证人证言呢?啥都没有!一句指控,一条人命就没了。这是锄奸还是草菅人命? 冀东那块地界儿,乱得很!日军重兵围剿,国民党残部、地方实力派、各色武装鱼龙混杂。高志远拉起的是民间武装,为了生存为了打鬼子,说不定真跟吴佩孚旧部什么的打过交道碰过头。可碰过头、有过“勾结”的迹象吗?就算有迹象,就铁定是要投敌叛变吗?在敌后复杂到不能再复杂的形势下,这种“接触”怎么算、怎么定性?光靠怀疑?就能把脑袋砍了?处置手段是不是太糙、太狠、太没把人当人了?连个像样的调查、公开的审判都不给? 萧克司令下这道命令,有他的难处。环境太残酷,奸细搞不好混进队伍里,确实得防着。杀高志远,可能是想立威,是想用雷霆手段震住可能不稳的势力。可手段用岔了!寒透了多少人的心?宋时轮、邓华这些猛将,能打仗能抗日的硬骨头,为啥扭头就走了?看不下去!心寒了!用这种对待自家同志的方式,对付一个曾经毁家纾难的民间抗日本地领袖?同志们不怕牺牲,就怕不明不白死在自己人的刀下,连句像样的辩解都说不出口! 说一千道一万,高志远案就是笔糊涂账!是个惨痛的教训。它暴露了根据地建设中一个刺眼的硬伤——在极度高压和猜疑的环境下,如何保证锄奸反特运动的程序正义?如何防止以“纯洁队伍”的名义进行可怕的清洗?革命需要铁的纪律,铁的纪律难道不该包括给同志一个申辩、查证的机会?锄奸锄到自己忠心抗日的骨干头上?这是大成功还是大失败?高志远的热血,到底洒在了抗日前线,还是白白泼在了革命队伍内部猜忌的阴影里?历史的尘埃盖不住这层疑问:英雄血,不该以这样的方式,溅于同志之手。

0 阅读:1
史海奇报屋

史海奇报屋

屋内奇报,历史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