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8师俘获数名日军。下属请示师长王劲哉如何处置。王劲哉没有任何犹豫,当即下令:“绑树上,让新兵练刺刀,壮胆!”下属面露难色。 1938年深秋,湖北沔阳的训练场上发生了一幕至今仍引发争议的场景。128师师长王劲哉下令将俘获的日军绑在树上,让新兵用刺刀进行实战训练。这个决定背后,隐藏着抗战时期一个鲜为人知的军事难题。 当时的中国军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大量农民出身的新兵从未见过血,一上战场就被敌人的凶狠吓破了胆。南京保卫战期间,王劲哉亲眼见过新兵因恐惧而丧命的惨状,这让他意识到心理训练比技能训练更为关键。 王劲哉并非天生冷血,这位出身西北军的将领在淞沪会战中负过伤,深知战场残酷。但他更清楚一个道理:在生死关头,犹豫一秒就可能丢掉性命,传统的稻草人训练根本无法模拟真实战斗中面对活人时的心理冲击。 很快训练的效果得到了验证,半个月后的沔阳战斗中,那些经历过这种训练的新兵表现出了明显不同的战斗意志。这批新兵的伤亡率比常规训练的部队低了近一半,作战效率提升显著。 在师部会议上,王劲哉曾说过一句后来被广泛引用的话:“我宁可让敌人恨我,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兄弟无谓送死。”他作为指挥官的两难处境:既要保持人道主义原则,又要为士兵的生存负责。 但王劲哉并未将所有俘虏都用于训练,他后来用剩余的日军俘虏交换回了128师的三名重伤员,这个细节说明他并非完全不顾战争伦理,而是在极端环境下寻求平衡。 这种训练法的争议性其实不仅在于其手段,更在于它触及了战争中一个深层次的道德难题:为了拯救更多生命,是否可以采用看似残酷的方式? 从军事效果来看,王劲哉的做法确实达到了预期目标。经过这种实战化训练的128师,在江汉平原的防御战中表现出色,多次挫败日军的进攻企图。士兵们在面对真正的敌人时,心理素质明显优于其他部队。 然而,这种训练方式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士兵在训练后出现了心理创伤,需要额外的心理辅导。王劲哉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开始在训练中加入更多的思想教育内容,强调保家卫国的意义。 王劲哉经常在夜深人静时翻阅阵亡将士名册,那些标注着“新兵,无名”的记录让他深感沉重。他明白自己的选择会承担道德争议,但他更无法承受看着年轻士兵因恐惧而无谓牺牲。 传统的训练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残酷的战争需要了,王劲哉选择了一条充满争议但效果显著的道路,这个选择的对错至今仍在争论中。 从现代军事心理学的角度看,王劲哉的训练理念有其合理性。战场恐惧是影响士兵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适当的心理训练确实能够提升部队的整体战斗力。但他采用的具体方法在今天看来确实过于极端。 叶剑英后来评价王劲哉时说过一句话:“手段酷烈,抗日气节可昭日月。”这个评价可能最准确地概括了这位争议将领的历史地位了。 信源: 《湖北抗战史料》 记载王劲哉在江汉平原的抗战活动,包括128师的作战细节及治军策略,如用日军俘虏训练新兵等争议事件
1964年2月,泰国军方缴了最后一批国民党残军的械,结果泰方前脚刚走,泰匪武赖温
【56评论】【8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