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50岁保安在40℃保安亭猝死,用工方一句话炸了锅:“他8点上班,7点到岗,不算工伤。” (信源:央广网——50岁保安提前1小时到岗后猝死,可以认定工伤吗?) 西安的七月,酷热难当。50岁的保安周大爷像往常一样,提前一个小时到了岗亭,谁知这竟成了他生命的终点。 他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在岗位上,家属悲痛欲绝,可公司一句冷冰冰的回应,却像一盆凉水浇了下来:“白班八点上班,你爸来早了,不算工作时间,自然也不算工伤。” 一个勤恳敬业的普通人,就这样在工作岗位上倒下。公司却用“打卡时间”这把尺子,企图将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事情发生在7月15日清晨,西安早已挂上了高温红色预警。周大爷七点左右就到了华远海蓝城小区的保安亭,比规定时间早了整整一小时。 提前到岗,与夜班同事交接工作,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小区的业主们都熟悉这位“服务标杆”,孩子们也总爱围着他。可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早晨,竟暗藏杀机。 保安亭内犹如蒸笼,仅有的电风扇送出的也是热风,丝毫无法缓解闷热。周大爷正准备展开一天的工作,突然感到胸口剧痛袭来。同事见状急忙拨打120急救电话,然而电话尚未挂断,周大爷便已昏厥过去。 救护车虽及时赶到,医生最终还是没能把他从死神手里抢回来。家属认为,持续的高温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是压垮周大爷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还提到,公司提供的宿舍竟是未经装修的毛坯房,近20个工友挤在闷热不透气的空间里,连基本的休息都无法保证。这样的环境,又怎能不透支人的健康? 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周女士悲痛万分。她找到公司,希望按工伤处理,毕竟父亲是在工作岗位、高温环境下倒下的。然而,公司那句“来早了不算工伤”,彻底点燃了她的怒火。 她质问公司:“我爸早到岗是为了干活,怎么就不算了?”为了给父亲讨个公道,周女士选择将此事公之于众。 事情发酵后,这家保安公司的底细也被翻了出来。天眼查数据显示,这家公司在2022年和2024年参保人数为零,2023年也仅有一人。 一个几乎不给员工缴社保的公司,如此抗拒工伤认定,背后的算盘不言而喻。这下,大家似乎都明白了,公司之所以死不认账,症结恐怕就在钱上。 周大爷的遭遇,激起了全网的愤慨。“早到岗是敬业,出了事就不认账,良心呢?”“算不算工伤,得社保局说了算,轮不到你一个小公司来定义!”小区的业主们也自发站了出来,他们回忆起周大爷生前的好,说他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并商量着要帮周女士一起讨个说法。 法律界人士也看不下去了。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律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工伤认定的核心是“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 周大爷提前到岗进行交接,属于典型的“工作预备性行为”,且猝死发生在工作场所,理应视同工伤。公司的辩解,在法律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周大爷的事,远不是个例。它像一个残酷的缩影,折射出无数基层劳动者面临的权益困境。 从外卖骑手送餐途中猝死被平台拒认工伤,到如今周大爷“提前到岗”反成罪过,法律条文与现实执行之间,似乎总有一道裂缝。 每年夏天,建筑工人、环卫工、外卖员在烈日下劳作,他们的防暑措施却往往停留在纸面。当“热射病”成为高频词,当一个个生命在高温下消逝,我们不禁要问:经济发展的列车,能不能等一等那些用生命和汗水托举城市的人? 当一个人的敬业,反而成了公司规避责任的借口,那勤奋本身又算什么?一个勤恳的劳动者,最终的价值,难道只能用打卡机上的时间来计算吗? 周大爷走了,留下的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对整个社会劳动保障体系的沉重叩问。劳动的价值,从来不由时间定义;生命的尊严,更不该被资本打折。
7月15日,50岁保安在40℃保安亭猝死,用工方一句话炸了锅:“他8点上班,7点
程贻聊聊甚无聊
2025-07-24 14:43: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