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总司令向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发出谴责,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等看不下去了,为啥只有胡塞武装敢出手。 7月22日凌晨,一枚代号“巴勒斯坦-2”的高超音速导弹划破夜空,直冲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发射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军队,而是来自也门的胡塞武装。 就在当天,欧洲、亚太和北美的25个国家联合发声,要求加沙冲突立即停火。看上去,世界都不满了。可真正敢动手的,还是胡塞。 这不是胡塞第一次“出格”,他们已经不是在红海搞点骚扰那么简单,而是把导弹直接送到以色列本土。 关键是,这一轮打击背后,还夹杂着对阿拉伯世界的失望。胡塞领导人阿卜杜勒·马利克·胡塞在2023年底就放话:“你们要跳舞随你们,但别想着来打我们。” 到了今年5月,他更是直接点名批评4个阿拉伯国家,说他们拦截导弹倒是积极,对保护巴勒斯坦却连个表态都不敢。 说到底,胡塞是在用炮火表达态度。他们认定,沙特等国不但不帮巴勒斯坦,还可能默许以色列战机借道领空空袭荷台达港。 这个港口,是也门70%人道物资的主要通道,被炸之后停运了。 胡塞的立场很明确:他们看重伊朗和真主党的“抗压精神”,看不起那些只会开会不敢出手的邻居。换句话说,他们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站在巴勒斯坦身边的“硬骨头”。 从2023年11月开始,胡塞就已在海上打响了“支持巴勒斯坦”的旗号,袭击与以色列有关的商船,直接导致全球航运绕道非洲。 到了今年7月,他们干脆打沉了以色列的“魔法海洋号”,船上装的是1.7万吨硝酸铵,本是军工和农业的关键物资。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地削弱以军后勤。 而在本土打击上,胡塞手段也越来越多样。7月7日,他们用11枚导弹和无人机组成“蜂群-尖刀”战术,一下子打了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和埃拉特港等五个目标。 到了7月21日和22日,又是无人机连环炸,又是高超音速导弹出击,方式不豪华,但精度够用。 问题是,胡塞打得再狠,也没人愿意跟他们站在一队。阿拉伯国家有点尴尬,沙特和阿联酋既不愿加入美国发起的“红海护航联盟”,也不公开支持胡塞。 他们怕被打上“支持极端武装”的标签,又不想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被说冷血。于是就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几个阿拉伯国家在拦截胡塞导弹,却对以色列的空袭保持沉默。 在西方国家那边,态度也挺微妙。7月21日,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25国联合签署声明,要求以色列停止对加沙的“滴灌式援助”,称这种做法违反国际法,导致严重人道灾难。 这话讲得不轻,可这些国家一个也没说要支持胡塞。他们对以色列有意见,对胡塞也不认同。 美国和德国连这份声明都没签,他们是以色列的主要盟友,态度自然更谨慎。 而早在2024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曾尝试通过一项要求胡塞停止袭击商船的提案,美日主推,中俄等4国弃权,提案最终没能解决根本问题。加沙冲突的火,始终没灭。 现在的红海,也不太平。以色列空袭后,胡塞控制的荷台达港瘫痪,粮食、药品、人道物资过不去,国际社会一边担心也门局势失控,一边又对胡塞的做法无法支持。 与此同时,油价也被推高,布伦特原油一周内涨了6美元一桶,全球运输成本飙升。 背后这盘棋,其实早已不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事,而是多方代理人角力的结果。 胡塞能“打得动”,一方面是靠伊朗源源不断提供的导弹和无人机技术,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形成了低成本、高干扰的“海上游击战”模式。 不需要高精尖,只要够密集,够灵活,就能逼得对手疲于应对。 但这场战争的结构决定了,胡塞注定是孤军奋战。阿拉伯国家不想被拖下水,西方国家不能公开站台,伊朗虽暗中支持,也不可能让局势全面失控。 胡塞打得越猛,地区的不稳定就越严重,可偏偏没人能真正叫停。
胡塞总司令向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发出谴责,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等看不
飞绿说历史
2025-07-24 18:12:46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