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秦始皇,名叫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全国捏成一块的皇帝。他出生在赵国邯郸,父亲是秦庄襄王,母亲是赵姬。那时候七国打得不可开交,秦国虽强但也不太平。嬴政13岁当上秦王,可惜权力被相邦吕不韦和母亲的亲信嫪毐把持。22岁时,他终于亲政,先收拾了嫪毐,把他车裂处死,又流放吕不韦,逼得吕不韦自杀。从此,他靠着李斯等人的帮助,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接下来的十年,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他带着秦军横扫六国,韩、赵、魏、楚、燕、齐一个都没跑掉。中国从此结束了分裂,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他给自己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始皇帝”,还建了长城、修了阿房宫,想让秦朝千秋万代。可惜,公元前210年,他在巡游时病死,年仅49岁。虽然后来秦朝没撑多久,但他的影响却刻进了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对的是一个摊子大、规矩乱的国家。战国时期,各国各玩各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都不一样,治理起来像一团乱麻。他要让这个国家拧成一股绳,统一这些东西就成了关键。 战国时,各地文字差别大得离谱。同样一个“马”字,齐国写得像瘦马,楚国写得像胖马,互相看不懂。中央发个命令下去,地方官员得猜半天,效率低得要命。秦始皇看不下去了,下令“书同文”,把秦国的小篆定为标准,别的字统统废掉。李斯带着人整理出一套规范字,分发全国。以后,公文、法律都用小篆,政令一下就通,文化交流也顺畅了。这一步不光管当下,还给后来的汉字打下了基础。 那时候货币也乱套了。赵国用刀币,楚国用蚁鼻钱,齐国用布币,秦国用半两钱。商人跑一趟买卖,得换好几次钱,麻烦不说,还容易被坑。秦始皇直接废了六国旧币,全国只准用半两钱——圆形方孔的铜币,直径3.2厘米,重8克。统一之后,商人全国跑生意不用愁换钱,朝廷收税也方便多了。经济流通顺畅,中央抓经济的力度也上去了。这招后来还影响了汉朝的货币体系。 度量衡更是个大问题。齐国的尺比楚国的长,赵国的一斗比魏国的小,交易时谁也说服不了谁,纠纷没完没了。秦始皇让人做了统一的尺、斗、秤,上面刻上他的命令,发到各地。土地怎么量、粮食怎么算,都有了准头。地方豪强想捣乱也没辙,经济秩序稳多了。这套标准后来也被汉朝接着用,成了治理国家的标配。 秦始皇死后,麻烦来了。他走了,留下个小儿子胡亥当皇帝,可胡亥啥也不行,全听赵高的。赵高这家伙心狠手辣,逼死大公子扶苏,还杀了不少老臣。朝廷乱成一锅粥,百姓被逼着修长城、建宫殿,日子苦不堪言。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各地立马跟风造反。刘邦、项羽也加入进来,秦军撑不住了。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弄死,子婴上台没几天就投降给了刘邦,秦朝彻底完蛋。 汉朝接手后,刘邦学乖了,减轻赋税,让大家喘口气。不过,秦始皇搞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措施没扔,汉朝照样用。文字统一让文化开了花,货币和度量衡的规矩也延续下来,经济慢慢恢复。秦始皇的这些改革,虽然带着严苛的味道,但确实给中国历史留下了硬核遗产。
明朝洪武至宣德年间整整六七十年,税收只有4%,是历史最低,在这期间,百姓渐渐温饱
【80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