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将领中,彭玉麟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异类”,他一生不求官不求财,始终秉持“以寒士来,以寒士归”的人生格言。同时,彭玉麟也是唯一没有负面新闻的湘军大佬。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翻开泛黄的《清史稿》,一个名字依然熠熠生辉——彭玉麟。这位被梁启超称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湘军将领,在权力与财富交织的晚清官场,硬是活成了一个“异类”。他去世时,光绪皇帝亲赐谥号“刚直”,临终灵柜里却只有几件补丁摞补丁的旧棉袍。 嘉庆二十一年,安徽安庆府一个小官吏家庭迎来了新生儿彭玉麟。这个后来让太平军闻风丧胆的水师统帅,童年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五岁随父读书习武,十岁已能舞动红缨枪,夏日泡在湖南衡阳梁园镇的河汊里练就一身好水性。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十五岁那年,去外婆家串门的彭玉麟,在表姨竹宾家撞见了改变一生的少女。两人一个研墨画梅,一个抚琴吟诗,这段纯粹的感情却因辈分差异被彭母生生拆散。 更残酷的是,十三岁的弟弟被族亲推下池塘溺亡,父亲彭鸣九带全家回湖南争祖产反遭欺凌,最终呕血身亡。这段经历在彭玉麟心中刻下深深烙印,后来他在安庆城外为竹宾修墓时,亲手在墓碑刻下“此生不另娶”的血誓。 道光二十三年,命运再次将彭玉麟推向风口浪尖。竹宾父死家败,彭玉麟将其接到衡阳照料,却因世俗压力眼睁睁看着她嫁给漆匠。这段悲剧在咸丰二年迎来戏剧性转折——太平军攻入湖南时,正在耒阳当铺管账的彭玉麟被推上城楼。 几百号地痞扛着竹梯攻城,他领着伙计们泼桐油、砸石碾。这场民兵抗敌战竟坚持到援军赶来,捷报传到长沙,正在操练水师的曾国藩拍案而起:“这不正是我要找的水战教头!” 起初彭玉麟以守孝为由拒绝,直到曾国藩冒雨三顾茅庐:“长毛顺流可破武昌,逆流能陷长沙,先生忍看桑梓成焦土?”这句话彻底打动了他。湘潭水战中,他光着膀子立在船头,火铳打飞了就抡刀砍缆绳。 《清史稿》明确记载:“是役焚毁敌船五百余艘,彭玉麟负伤不退,擢同知衔。”从此,这个当铺伙计一步步成为湘军水师的灵魂人物。太平军听到“彭胡子来了”的喊声,往往不战而逃。 湘军攻破天京,朝廷下旨任命彭玉麟为安徽巡抚,这在当时是肥缺,但彭玉麟连上三道辞呈:“提笔可判钱粮刑名,跨马能率水陆三军。玉麟非不能为,实不敢尸位素餐。” 这种“反常”行为有其原因,据《曾国藩年谱》记载,湘军系统里贪腐成风,就连曾国荃攻破天京后都因“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弹劾。而彭玉麟的奏折里写得明白:“我穿着布衣来,也想裹着布衣走。” 他去世时,灵柜里确实只有几件旧棉袍,这与同期官员动辄几十箱财物的做派形成鲜明对比。《申报》当时报道:“彭宫保薨,囊橐萧然,几无以为殓。” 彭玉麟的“刚直”在晚清官场堪称另类,他奉命查办两江总督曾国荃,面对这位湘军大佬的威逼利诱,硬是查实其克扣军饷的证据,他六次请辞兵部尚书,却在法国入侵越南时主动请缨。 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的《梅花图册》就有160余幅,专家推测他一生画梅总数可能达到数万幅。这些梅花画风格独特,既有武将的豪迈,又有文人的雅致,在书画史上自成一派。 1890年农历六月,七十五岁的彭玉麟在衡阳茅草棚里离世,光绪皇帝的谕旨称:“彭玉麟刚介绝俗,廉正不阿。”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水师统帅,最终选择了最朴素的告别方式。 对比当下反腐案例,彭玉麟的“寒士人生”更具现实意义,在权力与财富面前,他始终保持着读书人的本色。即使身居高位,依然住茅草房,穿布衣,吃粗饭。 站在衡阳市湘江边的彭玉麟铜像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位“奇男子”的气场。他的一生证明:在权力与财富交织的历史迷局中,守住本心比建功立业更难能可贵。 彭玉麟曾在《梅花图册》题诗:“平生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这句话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宁可清贫如梅花,也不愿在浮华中迷失自我。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攫取最多财富的人,而是那些在诱惑面前依然坚守初心的人。在那个官场腐败盛行的年代,彭玉麟就像一株傲雪的梅花,孤独但纯洁。 从寒门学子到一品大员,从当铺伙计到水师统帅,彭玉麟走过了传奇的一生。但最让人敬佩的不是他的功名,而是他始终如一的品格。这种品格,在任何时代都是珍贵的。
湘军将领中,彭玉麟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异类”,他一生不求官不求财,始终秉持“以寒士
历史趣闻星
2025-07-25 00:46: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