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很愤怒,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只占了30%~35%的源头流域,而65%到70%的河流流量都在印度境内”。基于这个原因,印度媒体认为中国不能在雅鲁藏布江建设水电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雅鲁藏布江这条河发源于中国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北坡,源头是杰马央宗冰川,全长2057公里,在中国境内就走了超过一半的路。 它从西藏的高山峡谷一路奔流,到达米林县后突然一个大转弯,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拐弯,之后流出国境,进入印度,换个名字叫“布拉马普特拉河”,再继续往南流到孟加拉湾。 虽然印度说自己境内的水“流得多”,但这条河的起点和最关键的水能资源段,都是在中国境内,尤其是在西藏米林到巴昔卡这一段,短短不到500公里的路程里,水面落差超过2700米,流速快、落差大、发电潜力极强,是全世界公认的水能资源富集区。 说白了,这就像是一棵树的根长在中国,枝干向南伸进印度,但印度却喊着说:你动根就影响我的叶子。所以你不能动。这逻辑,讲出去都让人笑出声。 印度媒体老爱说,河水的65%-70%都在印度流,证明印度才是这条河的“真正主人”。可流量大不等于控制权大,更不等于开发权归下游国家。 实际上,雅鲁藏布江一进入印度境内,就陆续接入了大量的支流,比如丹巴曲、苏班西里河、卡门河等等,这些支流本身就贡献了大量水量。 而且,印度阿萨姆邦的降雨量惊人,尤其是有“世界雨极”之称的乞拉朋齐,年降雨量高达2.6万毫米,相当于很多干旱地区几十年的降雨总和。 也就是说,印度境内的水之所以多,不是因为上游放水放得多,而是因为下游本身支流多、雨水多。 这就像一个水桶,不断有别的水管往里加水,流出来的自然也就多了。这种情况下,说中国建个水电站就能影响到印度的整体用水,实在是夸大其词。 放眼世界,各国之间共享的跨境河流有很多,类似情况比比皆是。比如湄公河,从中国发源后流经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几个国家;尼罗河的源头在埃塞俄比亚,但最终却流向依赖度极高的埃及;亚马逊河大部分在巴西流动,但源头却在秘鲁。 这些国家之间如何处理争议?靠的不是媒体喊话,也不是打嘴仗,而是一个基本共识:公平合理使用、不造成重大损害、信息共享协商处理。这几个原则,在《联合国国际水道公约》里早就写得明明白白。 只要一个国家在自己的境内科学开发,没搞破坏式的截流、没造成大规模生态灾害、没损害邻国的基本水需求,那就完全合理合法。换句话说,中国在自己家门口修水电站,只要合规合法,印度根本没理由干涉。 很多人以为水电站就是为了发电赚钱,其实现在中国发展水电,更多是为了推进绿色能源转型。全世界都在降低对煤炭、石油这类传统能源的依赖,水电、风电、太阳能正成为新的重点。水电站不仅能发电,还能防洪、抗旱、调节水资源利用。 而且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修的是引水式电站,不是那种传统的大坝拦水库型。 这种设计更环保,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径流,水流从电站通过后继续往下游走,对印度来说几乎没有实质性影响。甚至在一些季节性干旱时期,这些水电站还能起到“蓄水保底、调水补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中国一直主动给印度提供水文数据,让他们实时掌握水情变化,做到透明公开,尽到上游国家的责任。 那印度到底在怕什么?归根结底,其实不是怕水电站,而是怕自己将来在谈判桌上没筹码。他们担心中国掌握了上游开发权后,自己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失去话语权。 所以他们急了,开始在媒体上喊话,想给中国施压,让工程停下来。但水资源不是靠喊话喊出来的,更不是靠情绪争取的。科学分析、理性协商才是正道。 说到底,印度真正该做的,不是指责中国,而是坐下来谈,建立起流域协作机制。参考湄公河那套模式,一起分享数据、一起制定防洪抗旱方案,这对两国人民都有好处。 最讽刺的是,印度自己在水资源问题上一直是“双标选手”。他们在恒河、印度河上早就建了上百座水坝,对下游国家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造成了巨大压力。 历史上,印度曾在1971年单方面切断恒河水源,导致当时还叫“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地区数千万人陷入饮水和粮食危机。这才是真正的“水源封锁”。 现在却反过来指责中国“动了水就有问题”,这说不过去,也站不住脚。 不管是从地理事实、气候数据、国际规则,还是从能源转型和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说,中国在雅鲁藏布江建设水电站,都是有道理、合规矩的。印度媒体的焦虑可以理解,但这种焦虑不能变成无理取闹。
印度媒体很愤怒,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只占了30%~35%的源头流域,而65%到70
爱心扯体育
2025-07-25 02:17:1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