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鸿章说: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你可真大方!慈禧手一摊表示没钱支持,左宗棠一拍大腿:我就是自己借钱,也要收回新疆!
1875年,清政府在朝堂上为新疆的去留争论不休,李鸿章在奏折中提到,新疆地处西北边陲,多为荒漠戈壁,地广人稀,若将其舍弃,也不至于动摇国家根本。 他认为清廷应集中财力发展海防,保住东南要地,此言一出引发轩然大波,朝中官员多对西征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原因无他,财政空虚、兵力紧张,边疆事务不易推进。 就在这一背景下,左宗棠坚持己见,坚决反对放弃新疆,他认为新疆不仅是大清的领土,更是京畿安全的屏障,放弃西北将导致蒙古松动,进一步威胁京师安危。 左宗棠上奏力陈新疆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家已经失地过多,不可再以困难为由割让疆土,此时的新疆,南疆被阿古柏占据,北疆多地陷落,伊犁更被沙俄强占多年。 清政府难以决断,慈禧太后虽不愿失地,却对军费支出望而却步,镇压太平天国已耗资巨大,洋务建设尚在起步,国库亏空严重。 慈禧明言朝廷拿不出钱,让左宗棠自行设法解决军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主动请命,愿独力筹措军资,只求能亲率大军,收复新疆。 左宗棠决定亲自借贷筹款,他想起曾在浙江任职时结识的胡雪岩,胡雪岩通商多年,与多家中外商行关系密切,左宗棠联络胡雪岩,请他出面周旋各地商号及洋行,以地方海关未来税收作为担保,借出巨额白银。 在当时极度困难的财务环境下,这是非常大胆的做法,胡雪岩多方奔走,筹得数百万两白银,用于支付军饷、采办军械及粮草。 左宗棠统筹全局,从兰州开始布置后勤,他在河西走廊设立转运粮台,并组织骆驼、骡马运输队,建立由西安、兰州、酒泉至哈密的四条补给路线。 他还开垦荒地,建设屯田,在哈密一带播种粮食,自给军需,他要求军中将士随军携带柳树苗,沿途种植,既利于道路遮荫,也象征国家重返之路。 湘军由刘锦棠率领,自酒泉出发,分三路推进,左宗棠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方针,先攻北疆,后取南疆。 1876年夏,湘军夜袭乌鲁木齐,成功拿下要地,接着奇台、玛纳斯相继光复,北疆收复后湘军继续向南,经过库尔勒、吐鲁番一线,与阿古柏军主力展开激战。 阿古柏政权内部混乱,清军火力占优,战局逐步倾向左宗棠,1877年春,清军大举进攻南疆,数月之间收复喀什噶尔、阿克苏等地,阿古柏在库尔勒暴毙,他的势力迅速崩溃,至1878年初,除伊犁外,新疆大部已归清廷控制。 伊犁仍在沙俄之手,左宗棠并未急于发兵,他先在哈密设营养兵,并要求军中整顿纪律,整合后勤,同时加强边防建设,他在战备同时提出对策,让清廷派遣曾纪泽前往俄国谈判。 外交与军事双管齐下,迫使沙俄重新评估形势,曾纪泽在圣彼得堡据理力争,反复磋商近九个月。 最终1881年,中俄签署《中俄改订条约》,清廷收回伊犁九城以及特克斯河谷地区,尽管仍有部分领土未能完全要回,但相较先前丧地局面,已属极大胜果。 新疆全境收复后,左宗棠推动地方治理,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由刘锦棠担任首任巡抚,他推动屯垦政策,鼓励内地农民迁徙定居,推广农业生产,修建水渠,发展手工业,为稳定边疆,他兴办学堂,推行基础教育,重视民族融合与地方治理。 这场西征战争持续六年,实际耗资超过五千万两白银,而清廷只拨付约两百万两,剩余部分均靠胡雪岩等商人筹措,及地方转借挪用支撑,左宗棠以一己之力,扛起这场关乎国家完整的战役,他不仅成功收复失地,更为新疆的制度与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晚年左宗棠病重,仍心系新疆建设,他病逝于福州时,遗命仍在叮嘱善待边民,固守边防,他一生奔波戎马,始终不肯退让半寸国土,左宗棠在历史上的功绩,不只体现在战场胜利,更在于其坚持与信念,他用行动证明,国土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数字,而是必须守护的底线。
小懒的日常
给你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