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名红军在路过贵州时突然消失,中央找寻多次都没有查到他们的下落,直到67年后,才从贵州一个村子里的一位老人口中,得知他们的下落...
1934年8月,为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红六军团奉命西征。
在任弼时、萧克率领下,这支近万人的部队离开湘赣苏区,向湘西挺进,意图与贺龙红三军会合,并吸引敌军注意。
他们的征程,成为红军长征的先声。
10月初,红六军团抵达贵州石阡甘溪,突遭湘、桂、黔三省军阀24个团的重兵伏击,陷入重围。
激战中,部队被分割,处境危急。
为保存主力,红十八师师长龙云率五十二团800余将士主动请缨,留下断后,阻击十倍于己的追兵。
10月16日,在五十二团拼死掩护下,红六军团主力成功突围南撤。
龙云率部边打边退,将全部追兵引向川岩坝、困牛山一带。
困牛山三面临河,地势险恶。
完成诱敌任务后,龙云率200余人奋力突围,但团长田海清及百余战士被围于虎井沟绝地。
此时,敌军使出毒计。
他们欺骗并胁迫当地百姓穿上民团服装,走在进攻队伍最前列。
面对被裹挟的无辜乡亲,红军战士陷入两难境地。
他们高喊:“枪口上抬!宁可死,不伤百姓!”
绝境之下,战士们砸毁枪支,高呼“不做俘虏”,毅然走向悬崖边缘。
年仅19岁的司号员何步荣吹响最后一次冲锋号。
连长石正义高喊:“同志们,冲啊!”
百余战士无一人退缩,怒吼着纵身跃下深渊。
这悲壮一幕,令敌兵目瞪口呆,更震撼了被胁迫的百姓。
宁死不愿伤民的军队,怎会是“匪寇”?
龙云率突围部队转至岑巩冠璧山,行踪被商人告密,遭民团包围。
弹尽粮绝后,几乎全军覆没。
龙云被俘,面对湖南省主席何键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坚贞不屈。
1936年2月,因伤病交加牺牲于武昌反省院,年仅32岁。
由于信息断绝,红六军团主力始终不知五十二团下落。
长征结束后,中央多次派人赴甘溪调查,均无结果。
800壮士的牺牲,成为尘封70年的历史谜团。
2001年,石阡县党史研究室杨又铸查阅史料时,发现“红军跳崖”的零星记载,锁定地点——困牛山村。
调查初期,知情老人因愧疚与惨痛记忆沉默不语。
经杨又铸再三恳求,一位老人含泪道出真相:“国民党骗我们说他们是土匪,可这些兵娃娃,宁跳崖也不肯开枪打我们啊!”
其他老人回忆:“太阳落山时,红军在虎井沟成片跳崖,牺牲的遗体一窖一窖的……”
在跳崖遗址,杨又铸遇见幸存者何步荣之子陈德昌,揭开了更震撼的故事。
当年何步荣跳崖时被树藤缠住,幸免于难。
村民陈国善发现并救了他。
困牛山村民被红军的赤诚感动,何步荣遂改名陈世荣定居当地。
他终生珍藏那把救命的军号,常对儿孙泣诉:“吹冲锋号不是为冲锋,是为牺牲!”
晚年,他总去悬崖边,闭眼轻哼战友最爱的歌谣:“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
山风拂过,似在与英魂同唱。
红五十二团用生命诠释了“人民军队”的本质。
70年后,这段悲壮史诗终重见天日,成为长征史册中荡气回肠的英雄绝唱。
用户11xxx23
[赞][赞][赞],老一辈的革命先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