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7月,印度从美国订购的AH-64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成功交付时,印度军队的激动之情可见一斑。为了彰显这一重大的军事成就,印度决定买下整版报纸,详细宣传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强大性能,并且宣布计划将其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借此对中国施加压力。印度期待通过这款先进的武器系统在高原地区取得优势,增强其军事存在感。
然而,阿帕奇的到来并没有给印度带来预期中的全胜感。就在它们抵达边境的同时,中国军队已经在高原部署了国产的武直10武装直升机,且在性能上,许多媒体指出,武直10的战斗能力远超AH-64,甚至让它望尘莫及。中国的武直10武装直升机,尽管在外形和设计上可能让外界产生怀疑,但它的战斗能力在高原地区的表现,甚至让印度的阿帕奇在面对复杂环境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不可忽视的是,武直10的研发背后凝结了中国对于国产武装直升机的深厚兴趣。回顾上世纪90年代,在海湾战争中,中国的军事观察员亲眼目睹了美军直升机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尤其是它们如何肆意摧毁伊拉克的装甲部队。看到这些画面后,中国军队对武装直升机产生了浓厚兴趣,认为这种武器具有非常高的性价比,尤其适合快速机动并能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因此,中国决定不惜代价,必须研发出一款适合自己需求的武装直升机。
然而,虽然直升机的制造成本远低于固定翼飞机,而且对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但直升机的生产难度远高于许多人想象。特别是在技术层面,直升机的构造复杂且对精度要求极高。例如,旋翼在飞行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离心力和气动载荷,这要求工程师在设计时必须精确计算。而且,旋翼的陀螺进动性会影响操控,必须通过飞控系统不断进行修正,这种细致的技术要求,甚至让一些经验丰富的固定翼飞机工程师也感到头痛。因此,能够设计和生产直升机的国家非常有限,中国也不得不依赖外国的技术支持,首先引进了法国的海豚直升机,经过改装后,才能应急作为武装直升机使用。
尽管如此,这种“应急”方案并非长久之计。中国最终的目标是自主研发武装直升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90年代初期,中国与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达成了合作,启动了名为941工程的项目,这一项目最终诞生了武直10的原型设计。卡莫夫设计局,作为俄罗斯的知名直升机设计单位,其历史悠久,制造出了许多成功的直升机型号,包括卡-25、卡-26以及全球首款共轴双旋翼武装直升机卡-50“黑鲨”等。这些直升机的设计都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俄罗斯本打算依照以往经验,简单提供设计图纸,完成交易后就交货。
然而,中国的要求让卡莫夫设计局感到意外。首先,中国并不需要传统的重型武装直升机,其次要求直升机能够适应高原环境,这一点仍在预料之内。然而,中国提出的第三个要求让设计局头疼:拒绝共轴双旋翼设计,并希望直升机的设计能够更多地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共轴双旋翼设计因其结构紧凑、机动性强,成为了卡莫夫的专长。然而,这种设计在维护和操控方面相对复杂,而中国希望武直10能够更好地与其现有的作战体系兼容,简化维护流程,提高整体作战效率。
中国提出的西方化设计需求,反映了中国希望汲取西方在直升机设计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尤其是在气动设计和人机工程学方面的优势。为了满足中国的要求,卡莫夫设计局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设计调整,最终得出了符合中国需求的图纸。这一设计,虽然改变了部分卡莫夫传统的设计风格,但也体现了他们在直升机设计方面的丰富经验。
为了实现这些设计,中国支付了3000万美元的高额费用,这一金额相当于辽宁舰图纸费用的1.5倍。尽管价格昂贵,但这3000万美元换来的不仅是俄罗斯顶尖设计师的智慧和经验,还包括了武直10能够有效减少雷达反射、适应高原环境、具有优秀机动性等多项优势,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高昂的价格是值得的。
然而,武直10的最终投入使用却遇到了一些难题,特别是在发动机选择上。中国最初只能从加拿大进口民用的PT6C-67C发动机,这对武直10的作战性能带来了一定的限制。虽然这种发动机能够应急使用,但它无法发挥出武直10应有的最佳性能。直到后期,武直10终于换装了国产的涡轴9发动机,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如今,武直10在高原区域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可以在4500米的高海拔地区进行火箭弹和导弹的实战训练,甚至在发动机功率重量比上,超越了阿帕奇。
今天,武直10无疑已经成为中国武装直升机中的骄傲,凭借其先进的设计和强大的作战能力,武直10已在中国的军事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